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9章 建設遼南(中),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但這個地方,從事鹽業的歷史卻很長,差不多有兩千年的歷史:漢代實行鹽鐵由國家專賣政策,營口這個地方就成為當時遼東的海鹽生產和專賣中心。
那時候漢朝朝廷設立鹽鐵官,駐平郭(熊嶽鎮溫泉村漢城遺址)。這是漢代中央政府在東北設立的唯一一處負責鹽鐵的機構,彼時營口海鹽生產達到了歷史上的新高點。
此後的發展不一一詳述,總之直到大明,營口的海鹽生產都很著名。
大明朝廷在很早以前,就強制遼東25個衛和兩個自在州都要生產額鹽(由朝廷限定生產鹽的數量),這個制度顯然有點蠢,所以一些不在海邊的衛州,就紛紛在營口地區開設鹽場百戶所,由軍卒生產海鹽。
而蓋州衛本身也是遼東海鹽生產的中心(營口屬蓋州衛),理論上——劃重點,是理論上——每年生產額鹽200多萬斤,要佔遼東總產量的58.3%。
早年間,大明遼東鹽場甚至與兩淮鹽場齊名,所產食鹽由商人轉運各地行銷,遼東的軍餉由商人“運粟易引”得到一定的補充。當時在營口地區設有三個“關”,即梁房堡關,治所在後世營口市南;連雲島關,治所在後世蓋州市西;石門關,治所在後世蓋州市東石門水庫遺址。這三處關口都與海鹽運輸有一定的關係。
既然又是“理論上”,又是“早年間”,說明那都是往事了。
為啥呢?這制度不挺好的嗎?因地制宜,靠海就吃鹽啊。
思路沒問題,問題出在這些鹽場的歸屬——它們的上級是衛所,再上一級是遼東都司,但神奇的是,其在中央層面,是歸戶部山東清吏司管。
哦豁,完蛋。[我省略了,因為這個問題一萬字也說不清,所以有興趣的朋友還是自行找論文或專著看吧。]
總之,這裡頭牽涉了很多糊塗賬,戶口數、運輸難、鹽價低、鹽丁逃亡等等,不一而足,其導致的結果就是鹽產量逐漸降低,原本是為了以鹽產來供給衛所、養活衛所,最後……看看遼東的衛所混成什麼樣子,也就知道這個制度破壞到了什麼程度。
朱翊鈞對此是有所瞭解的,所以他同意了高務實在遼東新開鹽場的計劃,甚至對於跳出衛所窠臼來搞商辦鹽場,他也表示支援。
至於說皇帝親自下場參股,朱翊鈞表示他沒有心理負擔——朝廷需要用錢的時候,不也要朕從內帑掏錢?憑什麼你們做臣子的都能做生意,朕這個皇帝倒不能了?朝廷要用錢的時候也沒見你們捐錢啊!
至於捱罵,朱翊鈞也有心理準備,而且實際上如果真要捱罵,可能高務實捱罵會比他還多呢。
但在這個問題上面,高務實也不怕捱罵——我實學宗門,為國理財乃是傳統,我當年的狀元策論寫的也是這個,你不服也沒用。再說,這鹽場建成之後的好處多得是,又不僅僅是我和皇帝賺錢這麼簡單,甚至可以說,我跟皇帝在裡頭賺了點錢,那只是附帶的一點收益,真正得利的是誰,你們動動腦子好好想想。
----------
完了,工業這塊還只寫了個鹽場就已經“中”了,還有剩下的部分,甚至商和兵還沒寫,看來上中下不夠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