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1章 賊酋叩首(下),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你是走的私市這條線?”

其實蒙古人與漢人直接的貿易往來根本就沒怎麼斷過,遠的不說,就說大明,永樂年間,阿魯臺就與明朝開始了“朝貢貿易”,“歲或一貢,或再貢,以為常”。這種“朝貢貿易”屬於官方間的貿易,主要出於蒙古封建主的請求。他們希望透過朝貢獲得加倍的回賜,取得綢緞等他們自己生產不了卻又很想享用的高檔產品。

這種“朝貢貿易”與百姓之間互通有無的互市貿易是性質不同的商業活動,與遊牧和農業兩種經濟之間的交換活動不可同日而語。馬克思不是說過麼,“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係取決於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明初的“朝貢貿易”是與當時蒙古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貿易方式。

到了明中期前後,蒙古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成化十六年,在《明史》裡被稱為小王子的達延汗消除了蒙古社會內部的割據和混戰局面。嘉靖時,“小王子最富強,控弦十餘萬,多畜貨貝,稍厭兵,乃徙幕東方,稱土蠻,分諸部落在西北邊者甚眾”。“年來收養殘穢.兼之滷我生口,日滋月息,即令小王子、吉囊、俺答諸部落,可三四十萬,視昔之奔命窮荒,不見馬矢者,盛耶?衰耶”。

可見這個時期蒙古畜牧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一方面使得他們能夠把更多的畜產品作為商品而用於交換,另一方面自身也出現了“部落眾多,食用不足”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蒙古必然要萌發出對外貿易的強烈要求,以便用自己的畜產品來換取漢人生產的糧食及其他生活消費品。而當這種要求不能得到滿足時,蒙古統治者就只能發動戰爭,企圖開啟與漢人進行貿易的大門。“庚戌之變”其實就是這類戰爭的一個縮影。

在這段時期中,儘管蒙漢統治者之間經常發生武裝衝突,民族間的戰爭時斷時續,但其實在民間卻已自發地出現了貿易活動,史稱“私市”。

“私市”並非近來才有,實際上早在弘治年間就已經出現了,“近聞北虜進貢多挾馬入邊私市,市者得之皆以歸勢家,因取厚利”。“厚利”之下,商民必趨之若鶩,“遠近商賈多以鐵貨與虜交易,村市居民亦相率犯禁”。儘管大明朝廷頒發了一系列的禁令,企圖禁絕“私市”,但是蒙漢間的貿易活動是蒙古與漢人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並不是大明朝廷利用國家的強制力量所能窒息得了的。

錯非如此,來年高拱怎麼可能借機推動“俺答封貢”這樁大事?可見做這件事是有各種基礎的,大明朝廷只要有個能夠真正站在實際立場看問題的政治家,就一定會順勢而為。

私市,就是這種基礎的一個具體表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