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0章 劍指東瀛(卅五)死水起波瀾,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罷了,根本不值一哂。

朝鮮大王李昖也正是從那時起,就已經處在明軍的“嚴密護衛”之下了,就算與兩班重臣會晤,門口也必然站著高大雄壯的明軍士兵,以至於後來他們談話都不敢再用上流社會習慣的漢語,而是完完全全用了朝鮮口語——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門外的明軍都是從遼東軍裡挑選出來的,以前都是駐紮在雙連城等臨近朝鮮之地,個個都能聽懂朝鮮話。

然而無論如何,由於城中再無朝鮮一兵一卒,朝鮮王李昖唯一還能依靠的就只剩“兩班”,他對於朝鮮的“統治”也只能依靠兩班來間接實現。然而,問題是朝鮮的兩班就真的能夠依靠嗎?

如果看過後世的韓國古裝劇就一定會發現,裡頭時常會有一些彷彿自帶光環的男女主角,每每報上家門就說自己是“兩班後人”,血統高貴,天生高人一等,宛如歐洲的“藍血貴族”一般,一個個連眼神表情都非同一般。

這個“兩班後人”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何能如此狂拽酷炫?其實所謂“兩班”就是“文武兩班”的意思,朝鮮這地方,長期都學中國製度,上朝的時候國君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則分別分隊站好,左邊站幾排,右邊站幾排,文的就叫文班,武的就叫武班,合起來就是兩班。

但如果直接把朝鮮兩班當做大明的文臣武將來看,那又有所不同。朝鮮這個兩班,可以說是其統治階層的中堅力量。他們具有常人所不敢想的政治特權(世代有資格做官)和經濟特權(免田賦,免徭役)。普通人見到他們,都要尊稱一句“兩班尼”(尼,就是朝鮮語老爺的意思)。

從王氏高麗到李氏朝鮮,在這個半島近千年跌宕起伏的政治舞臺上,這些人一直都是名副其實的重要角色。

兩班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王氏高麗時期。《高麗史》記載,太祖元年(公元918年)甲午條:“習儀於球庭,文武俱就班”。此處兩班還單純指的是文武官員。高麗王朝初年,文武官階散亂,官員皆是開國功臣、地方豪強。而他們之外的人,就被稱為“庶人”,仕途受限,政治基本上就被這些貴族構成的“兩班”所壟斷。

這些大佬在朝中晃來蕩去,搞了個功臣政治,尾大不掉,如果長此以往,對王權當然是很大的威脅。於是到了高麗太祖的孫子、高麗第六代王、高麗成宗那裡,便學起了中國,搞起了科舉制度。

當然,這裡的科舉還不是宋代那種普遍展開的科舉,而是唐代那種不動搖貴族政治的科舉。畢竟改革還是要以穩定為基礎,不能邁開步子扯到蛋。

因此事實上,他們的做法就是為了高麗貴族子弟透過進入科舉補習學校“私學”,從而在考試中獲得一個好成績,故而開了科舉。然而,這麼做雖然給貴族們增加了壓力,但是人還是那幫人。

這就好比後世一般的孩子,要去和那些從小學八門外語、上十門補習班的學區房孩子pk,確實有些難度。

但是經過這麼一搞,對王室而言還是有些好處的,那就是搞出了崇文的風氣。科舉首重文科,於是文官的地位大大提高。

與中國差不多,王室出於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也繼續往重文輕武上面靠,故兩班實際的重頭就是“文班”。後來高麗朝搞“文武散銜”制,文班地位也高於武將。再後來搞的“柴田制”,也就是官員等級工資制度,文官同樣比武將大大的高出。

這麼一來,尤其是時間長了之後,武將們就不幹了。老子帶兵打仗出生入死,憑什麼比不上你們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於是到了1170年,武將鄭仲夫發動政變,從此高麗進入了武官專政時代。

武人打仗可以,治國就相對沒有經驗了,可那些個文人成了敵人,也不能再用,怎麼辦呢?於是在武官專政時期,便大量地提拔地方鄉吏,雜役擔任要職,“兩班”貴族的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