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9章 戰爭序曲(十五),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小部分,甚至可能是極小的一部分,現在居然開始重灌化了?

其實這個說法多少有點刻板思維的意思,蒙古騎兵重灌化並沒有那麼奇怪,鼎盛時期也是有的。早期蒙古人雖已具備冶鐵技術,但缺乏鐵器,因為當時蒙古草原鐵資源非常匱乏。

早期蒙古人以鮫魚皮做成可抵禦流矢的護甲,直到金國統治河東後才逐漸有鐵錢流入蒙古,鐵資源才得到彌補。早期蒙古人延續歷代遊牧民族的傳統,已經有著甲作戰的習慣,《元史·太祖紀》裡莫拿倫就擔心兒子們無甲不能勝敵。

根據《蒙古秘史》裡札木合的說法,在鐵木真統一蒙古時期的戰士就已經穿著戰甲,並攜帶長槍、環刀和弓矢。事實上,縱觀古今中外,任何擅長騎兵的民族,只要有機會得到足夠資源,就一定會重灌化。

在與金國、西夏、南宋作戰過程中,擁有了大量的鐵等金屬資源以及各種工匠之後,蒙古人的武器與戎裝逐步升級換代,其皮甲升級為鐵甲,並且有了甲、盔、盾全套的防禦器。按照阿徹·瓊斯的說法,蒙古人擁有一支非常類似安息人的騎兵部隊,其中大約五分之三是帶有備用弓和三袋箭和至少一匹備用馬的輕型騎兵,而剩下的五分之二便都是重型騎兵。

蒙古重騎兵在伐金期間就已經基本成型了,耶律禿花在大勝甸、成吉思汗在野狐嶺、客臺在皂河都曾經以少敵多擊敗金軍,迫使金國不得不發展出花帽軍、忠孝軍等新生兵種。而在伐金之初的野狐嶺之戰與墨谷口之戰中,也都有蒙古軍利用長矛重騎兵衝陣的記載。

加利西亞-沃倫編年史在1252年條目下描述丹尼爾·加利茨基的一隊士兵時寫道:“德國人對韃靼人的武器感到驚訝:馬戴著鐵面具,全身披掛皮革護甲,這支團隊在軍隊裡的地位一定很高,因為他們的武器閃閃發亮。”

雖然覲見過蒙哥汗的魯布魯克稱在陪同他的20個蒙古人中只有兩人身披鎧甲,但這只是和平時期旅行的情況,據出自13世紀前期的一手史料奈撒維《札蘭丁傳》所載,在攻克奈撒時,“所有韃靼人都穿上了盔甲,在夜間衝進堡壘”。

或許是因為這幾年來圖們汗在布日哈圖勸說下也在察哈爾搞起了頗有些土默特風格的漢化改革,所以提升了財力之故,高江注意到察哈爾蒙古兵的裝備水平相比數年前有了不小的提升。其中兩個最顯著的變化就是鐵甲著甲率和馬匹防護馬具的配備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不知道蒙古人是不是還懷念著成吉思汗時期的輝煌——好吧這幾乎是肯定的,總之高江想方設法弄到一些蒙古人的盔甲和馬具之後,發現他們的樣式基本上還是成吉思汗時期的主流風格,只不過加入了當前的一些“流行元素”:或是技術,或是材料。

現在察哈爾盔甲依舊分為鐵甲和皮甲兩個層次,其中皮甲分為長短兩種,短甲無披膊。披膊去掉後類似裲襠甲,在肩部用皮帶連線;長甲有披膊,在披膊還罩有皮革製成的披領。

此外他們也使用類似皮背心式的皮甲,優點在於比金屬甲柔軟、輕便,當然強度低於鐵甲。蒙古的皮甲也不是單純用皮做的鎧甲,而是在皮甲中間嵌入鐵絲——這東西是京華生產的,但不知道為何流入了察哈爾。

皮鎧胸部位置的表面排入銀絲和花片,以此增加皮甲(鎧)的強度。察哈爾將領們穿的鎖子甲更是大部分使用鐵絲工藝,再以金銀裝飾來美化,以增加鎧甲的美觀。鐵羅圈甲內襯六層薄牛皮,外層為網狀鐵甲,甲片連綴如魚鱗狀。

高江此前曾提交過報告,提醒京華秘爾鐵製的柳葉甲和皮製的羅圈甲已經成為他們主要的防護裝備,尤其是汗庭親軍中的配裝比例很高。

除此之外還有布錦甲,這種甲以厚實的布料或絲錦為甲面,甲面底下裹有鐵甲;還有的不襯鐵甲,純用布料,把多層布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