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0章 稅改大幕拉開,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高務實管理自家的京華都是習慣於自己只做規劃,具體事務分配到人,他頂多把負責的幾個人叫過來面授機宜一番就算放手了。因此,指望他做這個戶部尚書的時候去管“二十八兩銀子的蜂蜜”,那是絕無可能。

洪武型財政的最大特點,就是消耗部門與納稅人直接對接,而中樞財政部門——也就是戶部,並不具備中樞調控作用,這會導致什麼?當然是導致在這種財政分權之下中樞沒錢。

你看,每個消耗部門都擁有財政權:兵部徵收軍備物資和兵役,工部徵收營建物資和勞役,宮廷徵收皇室用度消耗……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這些衙門誰更強勢,誰就能收更多的稅。那麼戶部幹嘛?戶部就管著那點糧食和一條鞭法施行地區的糧食稅。

然而即便如此,有明一朝的戶部尚書也並不好當。據黃仁宇統計,1380年後上任了89位戶部尚書,其中25人致仕離職、22人轉任他職、16人被解職、7人死在任上、7人因病告退、3人被處死、3人被流放、1人未經允許而離職、1人死在戰場上、1人自縊殉國,最後還剩下三位更神奇,堂堂地官大人,史書里居然沒有詳細資料說明下落。

高務實很清楚這個洪武型財政是個什麼東西:朱元璋居然將這麼龐大的帝國,只視作一個自產自銷的農村!

他以為只需要降低田賦,安撫好農民,國家就可以長治久安。可惜現實很骨感,這種各部門自給自足的財政體系,僵化而沒有彈性,在遇到突發事件時,該收稅的人群收不上來,就只剩下一條路:把負擔攤派給看起來不會反抗的老百姓。

何其嘲諷啊!這幾乎跟當初朱元璋的設想南轅北轍,他最想保護的人變成了這個制度下面最好被剝削的人。

那麼“洪武型財政”是如何演變成到這個地步的呢?

眾所周知,明朝名義上的稅率其實相當低,這跟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窮苦出身有關係。

他瞧不上桑弘羊和王安石等輩如奇技淫巧一般的擴張財政收入,而是給各地規定好了稅率,把各省市的稅糧收入刻在石板上,樹立於戶部的門堂之內。

這意思再明白不過了:朕就是要永不加稅。

然而正如高務實此前在《取用疏》中強調的那樣,低稅收的代價是國家放棄了許多政府職能,於是大明朝只能要求軍隊屯田自給軍糧,推行鄉村裡甲自治管理等等。

事實上,高務實在京營改制中搞出來的生產建設兵團與禁衛軍“分立加合作”,某種程度上而言都是在給朱元璋擦屁股。

然而朱元璋還不僅如此,他立下的祖制使得大明朝廷給官員發放的俸祿也很少。後來寫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就感慨大明官員待遇之差,是“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

有多差呢?你以為只是銀錢少?那可不止於此,洪武型財政的實物經濟下,官員們的俸祿並不全是銀子、銅錢和寶鈔(現在幾乎是垃圾了),被折算成了千奇百怪的物件,比較著名的有胡椒、蘇木等都曾被當成工資發給文武百官。

至於布帛那就更常見了,甚至各地產出的不同布、帛、絲、絹、綢、緞等等,都能給你折算一下然後當成俸祿下發,而戶部很不幸就管著這個折算——你折算高了戶部虧空,折算低了百官唾罵。

類比一下後世的話,就好比你在政府機關上班,平時打交道的都是各種上級檔案精神、下級工作報告,然後到了給你發工資的時候,政府說組織上現在不發錢,反而給了你幾百斤雞蛋說這玩意就是你的工資,請問你什麼心情?

我在朝廷上班,回家以後還要去開個雜貨鋪才能把工資真正換成錢嗎?

所以說實話,在這種沙雕制度之下,官員很難不貪。

但是朱元璋不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