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章七十一 王朝往事須為鑑 眼前艱難賴誰平,十國帝王,我是蓬蒿人,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淮戰事,太過重大,為君者,不能不慎重。”
李嗣源雖然對李從璟很放心,但普天之下,也唯有李從璟一人能讓他放心而已,作為君王,他豈能沒有帝王心術?
沒有帝王心術的君王,也不是一個合格的君王。
李從璟知道今夜兩人談話的結果,必然也是朝廷處理江淮戰局的結果,若是李從璟不能說服李嗣源,讓李嗣源換了三軍統帥,江淮戰局必然大受影響。
然則作為儲君,李從璟難道就沒有帝王心術?他難道果真毫無保留的信任莫離?手握十餘萬大軍的統帥,君王果真能完全信任?還是說,他與李嗣源爭論,不過是想讓李嗣源說服他自己?
李嗣源鄭重的看著李從璟,認真道:“我知道你心中所想,君王應該胸懷大度,不應該猜忌臣子過甚——難道朕就不想做太宗嗎?可是如今不比當年,局勢不同了。若是帝國兵制仍是府兵制,將領統帶的是有事出戰、無事歸家的府兵,便是將帥欲反,府兵也不一定相從,我何至於如此難安?但自帝國行募兵制以來,兵將可都是職業兵將,兵將依附關係太重,統帥若反,兵將圖利,未必不從!”
靠上扶背,李嗣源神色略顯疲憊,“安史之亂之所以發生,不也正因如此嗎?”
李從璟想起安史之亂,心頭微沉。
安史之亂前,只有邊鎮才有節度使,安史之亂後,舉國遍地節度使。
朝廷平定安史之亂後,不是沒有機會趁機削平藩鎮,卻為何反而使得舉國遍是節度使?
朝廷猜忌領兵大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安祿山、史思明本就是節度使,而朝廷賴以平叛的軍隊,以朔方軍為主,又皆是節度使的兵馬,這讓朝廷如何能不猜忌和安祿山、史思明一樣出身的平叛節度使?
所以朝廷先後撤換了數個朔方軍首領: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河南平叛大軍的統帥,同樣頻繁更換。
而後為了牽制節度使,朝廷又起用宦官為監軍,使得宦官勢力日益膨脹。
再往後,宦官勢大難制,代宗不得不連續剪除數個宦官首領: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最後,代宗又用宰相元載來牽制宦官勢力。
再往後,宰相元載勢大,代宗又不得不用外戚吳湊來牽制宰相。
權力鬥爭,貫穿著平定安史之亂的始終,外臣、宦官、朝臣、外戚接連粉墨登場,卻沒一個能讓朝廷安心。
正因君王的猜忌和權力鬥爭,又有很多領兵大將反叛,比如僕固懷恩。
安史之亂後期,朝廷雖然收復兩都,卻忙於和宦官、軍將作權力鬥爭,無暇再削平藩鎮,再加之吐蕃、党項、契丹、奚不停進犯,朝廷又不得不倚重邊疆藩鎮,倚重了邊疆藩鎮守邊,就得用中原藩鎮拱衛中樞......
想到這些,李從璟心頭如有千鈞巨石。
李嗣源此時嘆息道:“近年來,朝廷雖然編練了禁軍,削弱了藩鎮,但到底時日尚短,軍中大將或者曾是節度使,或者曾在藩鎮領兵,性子轉變並不容易,假若有可趁之機,實難保證不‘舊疾復發’。”
所以,眼下該當如何?李從璟在心裡想著。
難道,要太子再徵江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