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章三十四 亙古之真理,十國帝王,我是蓬蒿人,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契丹俘虜殺與不殺、何時殺尚在兩可之間,但耶律黑格的人頭,還是要掛在城門上示眾,以警世人。

在城牆上,李從璟看到了那數十名工匠的屍體。

契丹軍在對這些人舉起屠刀的時候,內心的確是憤怒的,所以這些工匠全都屍首分離倒在血泊中,他們的衣衫是素色的,所以血跡更加觸目驚心。

這些耗費無數心血,打造儀坤州防線,以保護契丹軍、以助契丹軍贏得戰爭的工匠,大概怎麼也想不到,他們最終會死在契丹軍的刀下。

李從璟本想見一見主持修建儀坤州防線的工匠首領,因為儀坤州城防工事的確是大家之作,他還想將此人帶回大唐,讓此人日後為大唐效力,如今人是見到了,卻再也沒有讓劉仲為國贖罪的機會。

身為唐人,縱然有萬般無奈,但一身在大唐學到的本事,最終卻用作了幫助敵人對付母國,怎麼都是不可饒恕的罪過。所以當李從璟看到工匠中有不少唐人時,他心底很是憤怒,他很想將這些人鞭屍,然後拖下去餵狗。

“契丹國中有不少唐人,其中不乏成了契丹軍士的。”莫離注意到李從璟眼神的變化,便低聲提醒。

莫離這話不錯,契丹軍大抵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契丹本部族人,二是臣服部落勇士,三是地方州縣中服役的。

第一部分是契丹軍絕對主力,這些人平日放牧,戰時出征;第二部分其實不多,因為契丹軍出征時,一般只要臣服部落出錢、糧、馬匹等物資;第三部分中就有一些唐人了,畢竟契丹國中的州縣是契丹安置唐人的主要所在,不過這部分軍士也不出徵,只守備地方。

“早年間,幽雲局勢緊張,諸侯混戰頻繁,數十年間,百姓亡命而入草原者不知凡幾;而後契丹勢起,阿保機南侵,為其所虜而被迫入草原者,又不知凡幾。許多年來,這些人在契丹落地生根,成了契丹治下之民。民乃國之本,阿保機時契丹之所以能國勢中天,與此有莫大關係。”李從璟想起許多事,心頭有些複雜,如何處理契丹國中的唐人,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唐末五代,在草原與中原的民族交流與融合問題上,其實是個非常時期。

說它是非常時期,是因為它劃分了兩個不同的時代。

在此之前,中原民族與草原民族的交流、融合,基本是單向的,即草原民族內遷,而後融入中原民族。

這種交流與融合,有戰爭方式,也有和平方式。自從漢武帝開創了大舉收服草原人的先河,草原人便開始了這個不可逆轉的歷程。

這個歷程最具代表性的時期,是五胡亂華的時候。

而五胡亂華的最終結果,是五胡最後都被漢人融合,成了漢人。

他們被融合,變成漢人,是因為什麼?因為漢文化。

唐前期也大體如此。唐後期至唐末五代,情況則有不同,它劃分兩個時代的原因也在這裡。

這一時期,開始有漢人成規模北遷,越過長城居於塞外。

原因無非兩個。第一是主動的,躲避戰爭兵災;其二是被動的,被草原人擄過去。

漢人北遷,結果是什麼?

促進了草原政權的強盛。

為何五代之前的朝代,草原人無法真正入主中原,而五代之後,出現了元、清?

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草原政權變強了。

因為草原人學習漢之先進文化,被漢化的程度深了,所以其政權空前強大起來。

由此可見,幽雲十六州的割獻,對草原到底意味著什麼,其相對對漢民族的影響,又有多麼大。

“漢人北遷,起初時人數少,彼時之民攜絕對先進之文化,進入草原之後,為草原人所仰慕、拜服,遂得以在草原上地位顯赫,但此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千年軍國

行者雷昂

庶女天下之妃同凡響

雲淺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