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章一百七十六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為 上,十國帝王,我是蓬蒿人,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一,箭矢鋒利程度,只有箭矢足夠鋒利,才能穿透皮甲甚至是一般薄鐵甲,遇馬殺馬遇人殺人;其二,弓弩力度。弓弩足夠有力,不僅能增加穿透甲冑的可能性,給予騎兵重創,重要的是,他能延長射程。其三,數量。即弓箭手多寡,箭陣大。第三者姑且不言,只前兩者,尋常弓箭,臨陣三矢已是極限,但軍中也不乏臂張弩等射程能達到三百步的強弩,只不過這些弩太大了些,製造、使用起來也不方便,難以大規模量產,若是能增加強弩射程,又不必太增大本身架構,則有顯著效果。姑且不言強如韓國強弩,能攝六百步,能達到三百步,就足以將臨陣三矢大大提高,由此帶來的殺傷增加,是無法想象的。尤其是在它初臨戰場的時候,可想而知會給敵軍帶來怎樣的恐慌。”李從璟道,“中原軍隊,馬軍少,在機動性上遠不如草原軍隊,每每與草原名族征戰,其騎射戰法,讓中原軍隊苦不堪言。他日我等與契丹交戰,草原乃是主戰場,草原地勢廣闊而平坦,十分有利於草原騎兵發揮機動性。騎兵不與步軍接陣,百步外以弓箭攢射,來回奔走,足夠讓步軍大陣潰敗。當此時,以我軍之利箭,以射程優勢,將其阻擊在外,就能佔得便宜。再輔助於盾牌等防禦物,在軍陣外圍防禦,步軍便不再畏懼契丹騎兵,甚至能重演李陵故事。”

李陵以五千軍,在草原面對數萬匈奴騎兵圍攻,結陣自固,以弓箭相射,打得有聲有色,還能邊戰邊走,這其中的奧妙,一部分就在當時漢軍的弓箭,較之匈奴要銳利得多。而這樣的故事,只有李陵有,之後就幾乎不曾出現過,究其原因,便在於草原騎兵兵器工藝提升,箭鏃都成了鐵箭頭,再沒有骨質、青銅箭鏃,中原軍隊的弓弩,對其失去了壓倒性的優勢。

李從璟等跟著劉老實來到鑄造臺旁,從臺上拿起一柄劉老實口中的改良強弩,強弩一般用黃木為曲,牛筋為弦,要追求極致的射程,除卻需要在製造工藝上下功夫,原材料的選用也很關鍵。上好的黃木,經過風乾、淬鍊再加工,形成如今的弩身,牛筋的製作同樣需要諸多紛繁複雜的步驟,這些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這也是為何演武院成立多時,軍備研究處成立許久,而方出現第一個成果的原因。不過如今強弩能夠有所改良,李從璟打心裡感到高興。

他拿著弩箭,問劉老實:“三百步已確無問題,對弩手有何要求?”

劉老實木訥道:“三百步確無問題,弩手需要臂力卓越者,此弩要開,需得兩石之力。”

“兩石。”李從璟沉吟片刻,了一個字,“可。”

兩石連射,固非一般軍士能夠勝任之,然若揀選精銳,不難做到。換句話,以兩石之力,開三百步之弩,已是很優的力量轉換了,有很高的“價效比”。

“李哥兒何不一試?”莫離笑著道。

李從璟開兩石弓自然沒有問題,他也想試一試這新弩的威力,便和眾人走出鑄造房,來到外間院中,試了試新弩的威力。

新弩的鐵箭同樣是四稜鐵箭,只不過型號上大了一些,相應的重量和殺傷力都有所增加,李從璟先是掂量了一下分量,隨即引弓搭箭,對準院中樹立起來的臨時箭靶,一箭放了出去。

一聲嗡響,四稜鐵箭穿透箭靶而過,尾巴猶在顫抖不停,僅是這一下,確有三百步之威力,只不過,便是以李從璟的箭術,箭頭竟然沒有釘在靶心上,而是偏離了不少,射在靶外環。

李從璟怔了怔。他的箭術如何,他自己再清楚不過,三百步的距離固然很遠,但還沒有遠到讓他失去準星的地步。他和莫離將詢問的目光投向劉老實,很顯然都是在質疑新弩的準確度。

劉老實面上沒什麼額外的表情,“新弩力度雖然已能達到三百步,但在準確性上確有不足,這也是為何下吏沒有將新弩提交給軍帥稽核之故,只不過今日軍帥來了,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相父安心養老,和約阿斗去籤

大王你聽我說

南齊小王爺

山河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