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章一百七十六 新弩有成三百步 求戰需得有力為 上,十國帝王,我是蓬蒿人,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兵器裝備和兵器裝備下的兵種配合,一直以來都是引領軍隊變革的重要力量,前者的變化無疑也會帶來軍隊戰力的變化。李從璟在演武院召集大量能工巧匠來研究改善軍備,並非是放養,而是對其有著嚴格的指導綱領,在這個日益被稱為“軍備研究處”的地方,李從璟不僅讓徐半仙等人緊鑼密鼓研究改進火藥這類“奇怪的軍備”,而因為火藥的改進不知何時能見效果,相比較而言,對尋常裝備的研究,李從璟顯得更加上心。
“目下盧龍的敵人是契丹,是草原遊牧民族的精銳騎兵,在弓馬嫻熟這方面,單個擰出來比拼個人技藝,自便在馬背上長大的草原戰士有著天生的優勢,因是歷朝歷代以來,中原軍隊戰勝草原民族,關鍵在於兩個方面,一為戰法戰陣,比如戰國李牧,漢武衛霍,劉宋劉寄奴,甚至是前隋,都是以征戰方法與排兵佈陣的優勢,將草原騎兵擊敗;二者,即是利用中原王朝一直以來在技藝方面的優勢,建造強大的武器裝備,在軍備上碾壓對手,或者針對性剋制對手。這方面的例子不勝列舉,只一例,大秦軍隊,以聞名於世的流水線作業,生產出大量工藝精絕的強弩,一戰即將匈奴遠逐,只可惜秦亡之後,流水線工藝也隨之消亡,竟是至今不曾復現於世。”莫離陪同李從璟去往演武院的路上,起“軍備研究處”的情況,李從璟感慨萬千,“其實無論是衛霍,還是隋初唐初,我中原軍隊之所以能屢勝草原騎兵,甚至包括之前陛下每每北上親征,都有中原軍備領先草原騎兵的緣故。草原缺鐵,也缺工藝,在甲冑、刀兵、箭矢等物上,向來是落後中原軍隊的。”
莫離之前隨李從璟到過西樓,見過耶律倍所率西征之精銳軍,也在遼東與契丹鏖戰多時,對契丹軍隊的兵器裝備,可以瞭如指掌,他頭道:“契丹軍備,除卻那些精銳,大部分的確稍弱於中原,很多部落的馬軍沒有鐵甲,都是皮甲,甚至沒有甲冑。現今契丹軍中的甲冑,很大一部分都是來源自與中原軍隊交戰所得。但自打耶律阿保機在建立契丹國,大興城池以來,對鐵愈發重視,這也是現今那些契丹精銳騎兵,都能裝備精良的原因。耶律阿保機攻打渤海,之所以自認為勝券在握,一方面固然是契丹軍久經沙場,已成精兵,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契丹為此事準備良久,累積了大量重鐵兵器裝備,包括攻城器械,渤海國不乏堅城,扶州更是軍事重鎮,契丹要正面攻下扶州,沒有強大的軍備,不會輕易動手。”
言談間,兩人已到了“軍備研究處”,徐半仙依舊在折騰火藥,披頭散髮不,一張臉都成了黑炭,李從璟對他安慰勉勵一番。
不同於徐半仙的仙風道骨,主持尋常軍備研究改進工作的,也是一個老者,人稱劉老實。在被李從璟發掘來演武院之前,劉老實只不過是一個尋常工匠,甚至是有些怪異的工匠,因其時常一人對著一件物什擺弄,嘴中絮絮叨叨,作院的東西一年下來,不知要被他弄壞多少,雖然也有些成果,單多是不被承認的東西,大家都認為他神志不清。
只有李從璟知道,這是很多科學家共同的“潛質”,在對其經過一番瞭解之後,李從璟為劉老實嫻熟的技藝和出奇的想法所震驚,遂讓劉老實來主持軍備改進工作。
見到李從璟,劉老實第一句話便是甕聲甕氣道:“新弩射程已延長到三百步,請軍帥過目。”
正面陣戰,對付草原騎兵,弓弩無疑是最有利的殺器,沒有之一。前隋楊素,嘗與突厥戰,其率步軍數萬,突厥騎兵亦數萬,臨陣時,突厥騎兵衝陣,楊素以步軍弓箭手,用弓箭攢射之,數矢後,突厥死傷慘重,遂潰退,楊素乃掩殺之,大勝。在此戰中,楊素之所以能勝,依仗的就是弓箭之利,弓箭之威如何,就此可見一斑。問題在於,能否將其威力有效發揮出來。
“弓弩大陣,要在騎兵接陣前,給與其巨大殺傷,重在三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