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4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適合於歐洲。自從羅馬帝國崩潰之後,歐洲從來都沒有統一過。僅就德意志諸邦而言,他們在痛苦的內亂和紛爭中度過了一千年。因此當19世紀德意志終於圓了統一的千年之夢的時候,成就這個千年偉業的英雄,當然也就在歐洲史上佔據一個極為榮耀的地位。奇怪的是,這個故事的主角,無論從哪方面看,都不象史詩中的傳奇英雄。
德國的毛奇元帥,比本系列所介紹前幾位歐洲名將的傳奇色彩要淡薄許多。他不屬於那種在戰場上間不容髮的關鍵時刻做出決定,以一己之力,改變歷史走向的人物。毛奇的成就毫無疑問是偉大的,他在6年之內,無可爭議地打贏了三場戰爭。由於他在軍事上的成功,配合俾斯麥的政治謀略,分裂了一千年之久的德意志統一了,並且成為歐洲最大的強權。僅僅在普法戰爭的十年之前,這對於整個歐洲還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毛奇取得這些成就的方法,不是依靠一個亞歷山大或凱撒式的偉大人物。他親手打造了一個軍事體系,就象一臺精密而高效率的機器,然後依靠這臺機器去贏得戰爭。這臺機器,就是普魯士的總參謀部。我在這篇文章裡不打算全面介紹整個德意志統一的過程,而是集中敘述它的軍事方面,追蹤毛奇的三場戰爭。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毛奇和他的父親,原本是丹麥陸軍的軍官。赫爾穆特。馮。毛奇(helmuthvonmoltke,1800―1891),按照中文標準譯名的規則,可能應該譯成莫爾特克,但是毛奇這個非常中文化的譯法已經深入人心了。他在軍事史上常常被稱作老毛奇,因為熟悉軍史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個同名的侄子稱為小毛奇,也很有名,在一次大戰開始的時候,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第四任陸軍總參謀長(前三任是老毛奇、瓦德西、施利芬),因為馬恩河戰役失利被解職。
跟許多普魯士的名門一樣,毛奇這個家族,也是軍人世家,只是在老毛奇之前,不象馮。克萊斯特那麼著名罷了。毛奇的高祖父(爺爺的爺爺),曾經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部下任上校團長,參加過著名的呂岑會戰。毛奇的父親,曾經在腓特烈大帝軍中當中尉,愛上一位漢堡銀行家的女兒,因為未來的岳父不希望自己的女婿是軍隊的低階軍官,所以1796年從軍中退役,在德意志北部海港城市呂卑克定居下來。後來因為經商務農均失敗,不得不再次從軍,加入丹麥軍隊當少校。1800年,毛奇出生於呂卑克,當時正值拿破崙戰爭期間,1806年,拿破崙在耶拿―奧爾施泰特雙重會戰中大敗普魯士軍隊,把普軍將領布呂歇爾(後來滑鐵盧戰役跟惠靈頓合作最終擊敗拿破崙的那個)追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最後在呂卑克投降。毛奇當時6歲,還住在呂卑克。後來全家移居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因為母親家族的關係,與丹麥上流社會交往密切。11歲毛奇入讀哥本哈根軍校,畢業以後加入丹麥陸軍。毛奇有語言天賦,他懂7國語言,其中德文和丹麥文算是母語,法文和英文也都精通,後來還因為工作需要陸續學會義大利、西班牙、土耳其文。
1821年,為了將來晉升的前途,毛奇從丹麥陸軍辭職,轉入規模更大也更精銳的普魯士陸軍。毛奇曾經在普魯士戰爭學院深造,當時的院長,就是克勞塞維茨少將。1828年,毛奇進入普魯士總參謀部作見習軍官,在地圖測繪部呆了4年之後,於1832年正式成為總參謀部軍官。當時的總參謀部個什麼樣的機構呢?
總參謀部來自軍需部,但是軍需部只是現代總參謀部的雛形而已,職能和地位根本不同。當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的瑞典陸軍體制,在很多方面都是歐洲近代化軍隊的鼻祖,在瑞典陸軍中有專設的軍需部,後來歐洲列強紛紛效仿。法國名將杜倫尼,當年剛出道的時候,就作過瓦勒泰公爵元帥的軍需總監。在勃蘭登堡,1640年即位的“大選帝侯”腓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