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8節,東唐再續,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染色技術均多而且精巧,名紙有剡縣藤苔箋、金花箋、六和箋、竹箋、滑薄及繭紙等數十種之多,說明造紙技術走向新的發展階段。生產力發展的另一個顯著標志是:生產的地方性日益增強,產生了許多專業化的生產區域。以造船、紡織、皮革和金銀製造為中心的揚州;成都以造紙、紡織、製鹽和金銀器皿等而著稱;以絲織品質量和數量著稱的定州、越州;冶煉為主的萊蕪、兗州;鹽茶產區的江淮一帶等等。這加強了生產商品的傾向,出現了一些經營規模較大、為市場而生產的作坊;而兩京及一些州郡為數不少的行會的出現,如鐵行、靴行、布行、藥行、秤行和織錦行等等,使大唐的手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再次,大唐經濟及社會分工的發達,使人們在社會中的相互依賴性增強,尤其是在中唐以後兩稅法的施行,更促使農村廣泛與市場聯絡,造成農產品的商品化。因此,商品的數量和種類明顯增多。當時市場上出現的商品是“凡貨賄之物,侈於用者不可勝記,絲布為衣,麻布為囊,氈帽為蓋,革皮為帶,內丘白瓷甌,端溪柴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此外,如糧食、木材、鹽茶、糖、藥及各類金銀銅器等等有百種之多。由於生產的地方性,技術性和專業化的發展,使商品經濟較前有了明顯的發展,社會中直接生產者的生產社會聯絡,透過商品關係逐漸開闊,手工業者和消費者的直接聯絡漸漸被市場所替代,這使得商賈在社會經濟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此外,唐王朝建立後,為維護中央集權的政治、經濟利益,曾積極開發水陸交通和運輸,大大便利了商業活動。大唐疆域遼闊,交通發達。曾有記載開元年間陸路交通:“東至宋、汴,西至歧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盈。每店皆有驢貨客來,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至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涼夜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十里,不持寸刃。長安年間的水運繁盛:“天下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蜀,前指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鉅艦,千軸萬艘,交貨往來,昧且永日”。這種南北水陸交通的暢流狀態,就是在許多地方被割據的唐後期仍保持著,如“江淮河朔間,悉有賈客仗其貨賣易往來”,運河水道被人贊為:“今九河之外,復有淇汴,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今為利也博哉”!加上對外海陸交通的發展,使商賈活躍的舞臺更加擴大。這是大唐商業得以日益發展,商賈勢力得以迅速強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後,大唐社會經濟的發展,產品增加,物價便宜,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小商品生產的增加,大小商賈均投售大量商品,使商品貨幣關係逐漸擴大和加強,貨幣需要日增。但是,自武德至乾元初的一百三十多年時間裡,私鑄錢的現象有增無減。錢幣減重和通貨數量的增加,造成物價上漲,為商賈乘機牟取暴利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如玄宗元年九月,諫議大夫楊虛以京中用錢不勝濫惡,貨物踴貴,上疏日:“日中為市,聚天下之貨,而錢無準時的,物價騰踴,乾沒相乘,盈虛失度,又非各得其所矣。帝京三市,人雜五方,淫巧竟馳,侈為成俗。至於商賈積滯,富豪藏鏹,兼併之家歲增儲蓄,貧素之士日有空虛”。商賈豪富大量把持貨幣,從中獲得了豐利。寶應、大曆間,朝廷規定了較為正常的幣值換算和加大鑄錢量,但由於整個社會貨幣流通的需要日益迫切,和兩稅法實行後錢幣比重上升,以及元和以後全國每年鑄錢還不到十萬緡,通貨數量大減,幣價提高,再加上商賈知道銅錢有供不應求的現象,往往積貯現錢,造成了市場上貨幣的經常缺乏和錢重物輕的局面。這又使的商賈操縱物價,買賤賣貴,大獲暴利。而兩稅法,又往往迫使農民減價賣其物品,增價買其沒有的物品,或使農民被迫把農產品投入市場,來換取錢幣,交納賦稅,或借高利貸,“是以商賈大族,乘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