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而知禮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非,不喜請跳過,後面有1章 晚唐五代北宋雜談,新戰國七雄,倉廩實而知禮節,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清國八旗綠營加一起八十萬,大明初年軍戶制的時候不算,改成募兵制後也有八十多萬的兵額,這大唐中央養個二十萬人應該是很輕鬆的吧?
實際上並沒有,因為跟大清國中央獨大不一樣,中晚唐的財政分配模式是上供(供應中央)、送使(歸節度使)、留州(留給各州)各佔三分之一,朝廷實際能夠使用的也就只有一千二三百萬石。
地方強勢,中央只能妥協,不然再來幾個朱泚、李希烈,大唐就真的玩完了。
一千三百萬石,抽六成出來養兵,這個比例絕對不低了。
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王朝軍費開支能達到一半就非常驚人了。
在位期間窮兵黷武,軍事開銷佔了財政收入七八成的我大清十全老人,不打仗的平時年景,也才撥付了不到財賦四成的錢糧給兵大爺們開工資。
七百多萬石的軍餉,發給二十萬中央軍,是個什麼水平?比乾隆前中期的八旗兵待遇稍差一點。
二十萬八旗兵年耗餉七百多萬兩銀子。
十全老人前中期銀子還比較值錢,一石米也就一兩銀子或稍多點的水平。
這些銀子算下來也能買個六七百萬石糧,外加每個正兵每月一石糧食的補貼,八旗兵每年軍費折成糧食約莫九百萬石出頭。
十全老人晚年之前的旗丁還是有些戰鬥力的,唐憲宗的神策軍也不差,所以才能壓服各路藩鎮,連桀驁不馴的河朔三鎮都暫時捏著鼻子認下了中央派去的節度使。
但是王朝越到後期,就越會被財政問題所困擾,但具體反映到每個朝代卻也各具特色。
大清國是被通貨膨脹所困擾,表面上看歲入沒有減少多少,實際購買力卻嚴重下降。
而大唐這裡卻面臨著嚴重的通貨緊縮。
安史之亂後,糧食價格開始逐漸回落,並長期保持平穩一直到唐末戰亂。
這根本就是違背經濟規律的。
朝代初期,動盪平復,百姓安穩下來,重新開始正常的生產秩序。
此時人少地多,餘糧極多,糧價很低。
百年之後,朝代進入中期,人口增長,偏遠地區的貧瘠土地也被開發出來,糧價仍然保持相對穩定。
再之後,土地壓力開始增大,餘糧被不斷增加的人口消耗,糧價開始上漲。
晚唐卻一反常態,乍看上去似乎不錯,但深究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了。
在糧價平穩的同時,其他物品的價格卻一路走低。
兩稅法實行後,稅收繳納物從錢糧布帛及各種雜貨統一改成了錢幣輔以糧食。兩稅法實行不過四十多年,納稅折算錢所需絹布便從兩匹半增加到了八匹,百姓負擔較之從前加重兩倍有餘。
為何?因為大唐鑄幣太少導致通貨緊縮。而糧價看似平穩,實際上已經上漲了不少。
這麼重的稅收自然是難以維繫的。
很快,隨著百姓逃亡日益嚴重,大唐帝國的稅基越來越淺薄,到唐宣宗那會,就只有憲宗年間收入的七成了。
這還是吃了武宗滅佛紅利情況下的收入。
差了不少,不過倒也能勉強維持。
如果繼續這麼發展下去,大唐說不定還有機會突破三百年大限。
但是嘛,能力在水準線之上的皇帝不是代代都有。
在歷經了憲、武、宣幾位還算可以的掌舵人之後,大唐等來了躺平帝唐懿宗和娛樂達人唐僖宗。
撈錢的本事比不上父祖,花錢的能耐卻要高超得多。
國庫入不敷出,軍人待遇一降再降。曾經發錢發糧,現在改成釋出帛。
看成色,嘖嘖,怕不得和自己老爹一般年紀。
拿到工資的神策軍將士傻了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