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而知禮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0章 寧遠之戰二,新戰國七雄,倉廩實而知禮節,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天一早,被唐軍動靜驚到的清軍也大舉擺開陣勢,康熙皇帝親臨前線,登上西臺山,在黃羅傘蓋下拉開千里鏡,檢視敵軍形勢。
本來清軍依營而守,又有寧遠堅城,拒不出戰之下,唐軍氣焰再盛也只能徒呼奈何。
但聖祖皇帝是何等好面子的人物,前些日子又剛剛血虐了大元,怎麼能在這裡露怯。
既然唐軍敢來挑釁,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出營列陣,幹他丫的。
唐軍沿著煙臺河、小摸山、西山一線擺開,戰陣綿延二十餘里。
前排將士俱都是明盔明甲,在初春陽光的照射下,好不耀眼。
再細看下,當面無論是中軍還是左右翼,都是步卒為主,看來騎兵是佈置在了後方。這種佈陣方式也是戰場的地形決定的。
一般而言,騎兵佈置在左右兩翼最合適,近可側攻敵軍,退可掩護中路。
但西邊山陵遍佈,東邊靠海跑馬不便,都不適合騎兵施展,索性便放在後方壓陣了事。
再向小摸山轉去,影影綽綽間不甚真切,只大概看到一群人匯聚在山頂,應當是大名鼎鼎的太宗皇帝也在領著諸將檢視敵情吧。
麻子哥收起千里鏡,卻沒有下去歇息,而是看向山下的清軍戰陣向麾下大將問道:“費揚古,今日之戰,可破唐軍否?”
這邊雍正的老丈人答道:“回陛下,小敗唐軍不難,卻難言大破。”
“這卻是為何?”康熙雖然也讀過不少兵書,又是御駕親征,但真要說軍旅之事,比之費揚古、圖海這樣的老將那定然是差得遠了。
“我軍雖三十年未有大戰,士卒頗有怠惰,但訓練倒也尚可,輔之以火槍大炮之利,又有人數優勢,兼且新敗元軍,士氣高漲,挫敗唐軍不難。”費揚古給出自己的理由。
八旗兵戰力下滑也是個緩慢的過程,遠不至於入關就塌方的地步。
康雍和乾隆早期,通貨膨脹還沒那麼嚴重,八旗人丁壓力也沒那麼大,財政收入比較豐裕,訓練費用有保證,縱然沒有了老祖宗深山老林裡殺熊搏虎的血性,基本的戰鬥素養還能保證。
甚至因為引入了新式裝備,戰力更勝清初。
乾隆皇帝更是用出旗為民的大殺器,節省財政開支,保障旗人待遇,強行讓八旗兵的戰鬥慾望多維持了一些時日。
再後來嘛,旗丁繁衍日盛,兵額不足,兩三戶甚至更多人家輪著出一丁的現象屢見不鮮,這麼十幾二十口人指望著一個人的收入養家餬口,日子過成什麼樣可想而知。
自乾隆年間達到四五千萬兩白銀外加幾百萬石糧食的巔峰後,大清國的財政收入在很長時間內便維持在這一水平。
在通貨膨脹和財政支出日益增加的雙重壓力下,大清國自乾隆晚年開始,也開始感受到了明末錢不夠花的痛苦。
明代拖欠軍餉,大清國有樣學樣,本來工資就低,財政還打折撥付,到了營裡再被上級剋扣,然後沒事拖上一年半載,這種待遇下,日軍打過來我扔槍跑路那不是太合理了。
當然了,不管十九世紀的八旗如何頹廢,康熙手底下十八世紀初期的旗丁顯然還有些看頭,不然雍正皇帝的老丈人也不會對此戰這麼有信心。
費揚古接著說道:“雖然唐軍可敗,遽然之間卻難以摧枯拉朽。奴才也跟關內過來的旗兵瞭解過唐軍作戰經過,真乃經制之師也,且士卒悍勇,非小挫能滅其勢。遼西走廊一帶地勢狹長,不利騎兵追擊,唐軍又將營地修的如此堅固,我軍縱勝,也難以擴大戰果。最後不過是繼續對峙,直到一方退去。”
聽了費揚古一番言語,麻子哥有些失望,又看向圖海,這位滿洲正黃旗的大將躬下身子:“奴才亦是如此以為。而且,今日之戰,多半不會打成決戰態勢。最後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