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章 錙銖必較,明鏡高懸,從1979年開始我在時代大潮裡,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最近又招募了一批,把刀匠增加到八十人,還按工序分工,把鼓風燒火、出鐵條、疊打、淬火、研磨,分成五個環節,五批人各自專做其中一道。

按照原本的工法,每人近半個月能出一把刀,十三四天吧。現在總用佔用六個人、天的工時。”

“人、天”這個單位還是沈樹人走之前發明的,就是指每人每天的工作量。進行更精細的分工後,每個環節的人天量都要折算過來,便於科學管理。

從14天降到6天,確實進步不少。

沈樹人接過張煌言遞來的賬本,上面顯示平均74人工作71個工作日,一共是5254人天,生產刺刀650把,長柄戰斧150把——長柄戰斧比刺刀更復雜一些,用料也多,所以要9人天才能生產一把。

目前沈家軍1200人的火器兵,已經有800人裝備了刺刀和長柄斧,剛好各自佔鳥銃手和斑鳩銃手三分之二的裝備需求。

按照這個進度,再有四十天左右,就能確保把1200火器兵全部裝上近戰兵器了。

賬目上顯示的花銷也不少,一柄刺刀所需的鋼鐵、燃料等原材料成本,約是七八錢銀子。鐵匠一個月造五把,工費平攤下來值五錢,差不多是一兩三錢,斧頭則要用到二兩左右。

當然,這個數字並沒有把引進新機器裝置的一次性固定投資算上。

為了升級工坊的裝置,前期砂輪機這些研發也花進去好幾百兩,試造機器時出現研發殘次品還有損耗。

只不過這些一次性投資砸下去之後,可以換來後續的長遠利益,從此每造一把刺刀能比原先舊工藝節約七八錢銀子的人工成本。

造上一千把,科研和裝置成本就收回來了,再往後生產更多,省下來的就是淨賺。

查清賬目之後,沈樹人很有首長視察工作的高屋建瓴,當著張煌言、鄭成功、左子雄、張名振做出重要指示:

“今天的賬目,證明我們改用新工藝生產刺刀和長柄戰斧的決定,是無比正確的!雖然一開始會投入較多,但最終帶來的是長遠的好處!提升技藝、總結歸納、形成常規,才能垂拱而治。”

要不是有些詞實在不適合用,沈樹人都恨不得直接提“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了。

可惜,明朝的人沒有聽完首長重要指示後鼓掌的習慣,沈樹人也只能勉強聽幾句讚美過過耳癮。

眾人中,唯有鄭成功的地位相對超然一些,畢竟他背後有龐大的家族勢力,如今來湖廣做官,也只是鍍個金,不代表他要徹底投靠沈樹人。所以他也比較敢問問題,有自己的思考。

“沈兄,可是你這麼搞,又不保密,還要‘總結成文’,好處遲早會被別人學走的,甚至是主動為別人偷學提供了方便。”鄭成功設身處地為他著想。

中國古人之所以不願意寫類似《天工開物》的書總結技術經驗,重要的原因也是怕偷師。沒有專利保護的環境下,人們很容易敝帚自珍、有點先進玩意兒藏著掖著最後又失傳了。

沈樹人當然知道其中的利弊,大義凜然地說:“天下人保不保護奇思妙想之人的利益,我管不來。至少在我說了算的這黃州一畝三分地上,我要保護奇思妙想者的利益。

別人要學,也儘管學,反正我先用了,而且一上來就形成一定規模,鑽研嘗試虧下去的本錢也賺回來了。早用早收益,晚用偷便宜,沒什麼大不了的。”

普通工匠這麼幹不行,那是因為他們跑不起量來,沒法用新技術產生後最初這段時間差、立刻賺到超額利潤。

沈樹人有資本,可以快速起跑提速,這方面就至少不用擔心虧本——這就跟後世那些不受法律保護的創業邏輯一樣,靠風投砸錢快速搶跑,先把位置佔了。

為什麼21世紀初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亞歷山大四世

季敏傑

殷商玄鳥傳

摟住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