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章 哥最不怕的就是古人在我面前顯擺理工科水平,從1979年開始我在時代大潮裡,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學曾不由覺得奇怪:“本官也知道陽澄湖邊低窪泥淖之處甚多,但印象裡也不至於如此複雜難走,你們這是又圍湖造田了麼”

沈樹人在旁邊指點道:“好教府臺得知,這是卑職與幾個同年,根據徐閣老《農政全書》、宋長庚《天工開物》所述之法,再加改良,弄的‘桑基魚塘’。

蘇湖兩府,如今民生上最大的弊病,便是因為蠶桑之利數倍於種稻,蘇絲湖絲售價又是天下最貴,所以多半良田都成了桑園。

但卑職鑽研之後,發現桑林只是所需水肥較多。只要灌溉充沛、肥力足夠,桑樹完全可以種得比目前農家慣用的種法更密集。

而蘇州地勢低窪,泥淖溼地眾多,只要把低處稍作深挖、挖出之土堆在兩邊高處,把溝、壟之間的高度差拉大,完全可以溝內養魚,壟上種桑。

像這樣每一道壟上種兩行樹,確保每一株桑樹離岸邊不超過八尺,完全可以連灌溉的辛勞都省卻,桑樹的根系足以吸到旁邊池底的滲水,魚糞還可直接肥桑。

如此,在桑樹總量不減的情況下,就能比原本的旱田多養一茬魚。魚雖不便運輸、儲存,好歹能補貼本地百姓吃食,讓百姓少吃一些稻米。擠出更多的外購糧米用於繳納漕糧、軍糧。”

明末大規模養魚還是比較罕見的,天然水體沒法養,人工家養也多半隻是在小池塘裡。商業化程度高的魚類販售,主要是靠捕魚。

畢竟古代人口少,捕撈器械也差,自然資源都沒枯竭,也就懶得人工繁育了。

張學曾還有些狐疑,就隨便挑了一個長條形的池子,讓沈樹人兜底攔網,想確認一下單位面積的產量。

沈樹人也不含糊,他的操作很快讓張學曾大開眼界:這些陽澄湖岸邊的桑基魚塘,甚至還基於自然地勢高低,做出了好幾層梯度。

雖然每一個階梯之間的水位落差只有幾尺,誰讓蘇州這地方平坦呢,但也夠用了。

沈樹人在一條池塘的盡頭,用漁網攔住口子,然後扒開封土,讓池水自然流到下面一級階梯的魚池中。當上面一階的池溝水位下降了兩尺後,很多魚已經被沖刷纏在了攔水漁網上了,連捕撈的勁兒都省了。

還有很多並非沈樹人投苗養殖、而是當初從陽澄湖引水時自然流進來的大閘蟹,經過一兩個月的育肥,到了這深秋時分,也是頗為飽滿。

可惜對明朝的人而言,大閘蟹顯然不如魚值錢,這玩意兒肉太少了。

“這麼方便看來讓百姓養魚,確實比在太湖、陽澄湖上捕撈要省力得多了。蘇州種桑園的人那麼多,也不用專門給魚備食,簡直一本萬利。”

張學曾想明白這個道理後,簡直喜出望外。

沈家這點魚蟹根本不頂事,但這個技術思路太值錢了。沈樹人肯拿出來讓大家學習,蘇、湖兩府人民對於糧價走勢的心理預期,就會發生變化。

“期貨空頭訊息”算是被沈樹人玩明白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退潮

程與京

我用熱武器把古人打哭了

風雲二號

大唐天子李元吉

木易金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