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7章 財賦大計天下安(二),宣和軼事,休息的雲,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呂惠卿走後,趙佶仔細看著呂惠卿送上來的會計簿,還有蔡京的劄子,自從蔡京外放六路發運使後,見天的給趙佶寫信,備陳思念官家之情,而且蔡京確實會做人,利用發運使的便利,有什麼稀奇好看的物件總會立即送給趙佶,還有後宮的娘子們,不管得寵與否,都有蔡發運的一份心意,聽說王皇后懷孕後,蔡京更是立馬蒐羅各種寶物上供,連王皇后都多次在趙佶面前說蔡京的好話。

對此,趙佶只是呵呵一笑,蔡京確實是個好舔狗,也確實有能力,但是說他是個忠臣,那就是滑天下之大稽了,但是趙佶也不得不佩服,蔡京確實是一個幹吏,上任幾個月,就把發運司打理的井井有條,今年轉運漕糧等物資五百多萬石,損耗也比之前少多了,但是蔡京的劄子實在是太肉麻了,每次都是對趙佶噓寒問暖,實在是讓趙佶有些吃不消。

畢竟趙佶確實是正常男人,就算你貌如潘安也不行,不過蔡京的一筆字確實是漂亮,第一次讓趙佶對字如其人產生懷疑了,蔡京的字確實很飄逸,頗有些仙風道骨的味道在裡面。趙佶翻看著蔡京的劄子,蔡京作為發運使,最為看重的就是汴河,蔡京在劄子裡說道:“汴河專運漕米兼小麥。此乃太倉蓄積之實。故國家於漕事,至急重要。然則汴河乃建國之本,非區區溝洫同言也。”

蔡京坦陳,據他查閱發運司檔案,大宋漕運最高是在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可達七百五十萬石,之後逐年下降,現在常年保持在五百萬到五百八十萬石之間。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一來是四渠漕運的斷絕,還有就是對陝西的用兵,之前大宋的漕糧是由多個地方上供的:淮泗之粟由江南入淮水,經汴水入京;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陝蔡之粟由惠民河轉蔡河,入汴水達京;京東之粟由齊魯之地入五丈河達京。上述四河合稱漕運四渠,其中來自東南六路的淮泗之粟佔主要地位。

而現在由於朝廷長期在陝西屯駐重兵,軍需糧秣反而需要從東京向陝西轉運,所以來自陝西的漕糧自然斷絕,京東等處的漕糧由於五丈河的影響還有黃河的泛濫,也大幅度減少,朝廷的漕糧主要依靠東南。據蔡京估計,東南漕糧受限於汴河。最多不會超過五百八十萬石。

所以趙佶的打算就是大力開發荊湖,使荊湖成為大宋的糧倉,因為荊湖距離東京直線距離近,而且水運條件也好,轉運並不費事,還有就是京東等路的運河也要修復,以待未來轉運軍需所用,對於趙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應對未來女真人,一切都以這個為重。

趙佶仔細翻看呂惠卿的文書,發現大宋雖然各項稅收都比較完備,但是似乎沒有嚮明清一樣設定鈔關,在運河徵稅,趙佶記得明清時期臨清鈔關征收的稅收可不少,自己現在修築運河,急需錢財,鈔關可以獲取大量財富,明代鈔關獲利可不小,大約歲收金摺合白銀4萬兩,到萬曆年間,臨清鈔關年徵收船料、商稅8.3萬兩,居全國八大關之首。

這可不是小錢,數萬兩白銀,而且還是按照明代徵收的標準來算的,設定鈔關旨在徵收船稅,臨清、杭州兩關也兼收貨稅。由各差御史及戶部主事監收。船稅以載運商貨之船戶為徵課物件。初期按運送路程之遠近和船舶大小長闊不同分等稱船料,估料定稅。宣德四年規定,南京至淮安、淮安至徐州、徐州至濟寧、濟寧至臨清、臨清至通州各段均每一百料納鈔一百貫;自北京至南京間的全程,每一百納鈔五百貫。後又以估料難核,改為計算梁頭廣狹定稅,其標準自五尺至三丈六尺不等。

要知道明代的鈔關其實有非常多的弊端,首先就是商人借用官船,逃避徵稅,趙佶自問要是自己來制定徵收稅則,應該能夠避免這些漏洞,想到此,趙佶決定召集政事堂諸相商量此事。

趙佶對他們說了此事後,沒想到第一個出來反對的不是蘇轍,而是分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妙齡王妃要休夫

慕南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

喲吼吼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