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1章 邊臣議論事紛紛,宣和軼事,休息的雲,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道:\"臣死無所恨,惟願官家勿輕此敵。\"稷亦草奏雲:\"臣千苦萬苦也!\"。
趙佶只不過簡簡單單列舉了宋夏之間的幾場大戰,宋軍的損失就高達五萬以上,趙佶問道:”諸位是不是覺得,自平夏大戰以來,西賊已經不復能戰,只是疥蘚之疾了?章樞相,西賊有多少人?明白告訴諸位。“
章惇出班說道:“回官家,西賊舉國皆兵,能上馬者最少四十萬。”
趙佶點點他,問道:“諸位講,現在陝西無事,可以裁撤宣撫司了,吾想問問諸位,什麼叫陝西無事?若是陝西有事,諸位又何以報吾呢?李繼遷可曾是大宋的藩屬呢?結果呢?卿等何以教我。”
一種大臣默不作聲,趙佶繼續說道:“吾知道,本朝懲唐季五代之弊,一向對於武臣管束極嚴,但是種家數代忠良,自種放以來,為國家戍守西陲已經四代了,這樣的人,吾還有什麼信不過的?而且諸卿給我舉薦一位能和章宣撫一樣的能臣,吾自當用之,若是不能,這個宣撫使就當种師中來做。”
趙佶如此強硬,這是諸位大臣沒有想到的,其實他們或多或少都感覺出來了,趙佶對於種家兄弟是十分信任,遠遠超過仁宗皇帝對狄青的信任。無論是將諸路精騎交給种師中指揮,還是調种師中統帥上四軍,趙佶都是毫不猶豫的,這讓群臣對種家兄弟有些嫉妒了,他們皓首窮經,寒窗苦讀,一步步從科舉中殺出來,憑什麼還不如兩個丘八。
在趙佶心裡,就是對种師中、种師道無限信任,因為趙佶知道,他們用生命證明了自己的忠誠。靖康元年,种師道被任命接替李綱。种師道在河陽遇到金國使者王汭,察言觀色判斷金兵一定會大舉南下,立即上疏請求皇帝臨幸長安躲避敵鋒。大臣認為這是怕,宋欽宗又召回种師道。因為戰事屢敗,宋欽宗又用起主和派。太原最終淪陷,兩路金兵大舉南下,宋欽宗決心議和,主和派命令地方宋軍不許勤王,專心專意罷戰講和,李綱被貶出京城。种師道可能是悲憤交加,到京後已經病得無法入見,於十月份去世,終年七十六歲。
第二年,金軍再度南下,都門禁軍潰散,种師中率兵勤王。樞密院知事許翰誤聽諜報而做出了金軍將要全線撤兵的判斷,多次催促种師中進兵,甚至責備他手握重兵卻逗留觀望。种師中接到命令之後,十分傷心,他說:\"畏敵逗留不進是軍中大罪,我自小從軍,征戰多年,到老了還要擔這個罪名嗎?\"於是种師中留下輜重糧草,連賞犒之物都沒帶,就帶領部隊輕裝出發。同時种師中寫信約定姚古、張灝兩軍分道俱進。
不久,种師中部的前鋒進抵距離太原二十里的石橋,中軍到達壽陽的石坑(今山西壽陽東南),大軍挺進十里許,部將黃友發現地形不利,立即將情況報告种師中,要求火速移軍,但种師中沒有采納這一建議。
繼續前行的宋軍遭到金兵主力的襲擊,种師中率領宋軍拼命死戰,取得了五戰三勝的戰果,苦苦前行,到了榆次,離太原只有百里的距離了,然而,懼敵怯戰的姚古部將焦安節慌報軍情,奏稱金軍主帥完顏宗翰(粘罕)已經趕到,致使姚古、張灝兩軍逡巡不前,未能按照約定與种師中部會師。
當种師中部被迫撤退到殺熊嶺(今山西壽陽西南)時,士兵已經飢餓難忍,疲憊不堪了,金兵探知种師中軍中情況之後,再次發動猛攻,軍糧短缺、士氣低落的宋軍再也頂不住了,右軍、前軍先後潰散,种師中率中軍死戰不退,從卯時戰到巳時,宋軍將士用神臂弓擊退了金兵,但因為犒賞之物沒有帶來,沒辦法為士兵發賞齎,拼死死戰計程車兵沒有拿到賞齎十分氣憤,不願意再作戰,四散逃去,种師中率領身邊剩下的一百餘將士繼續拼命死戰,最終种師中身中四處重傷,飲恨疆場。
對於种師中、种師道兄弟,趙佶當然是信任的,因為他們已經證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