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3章 財賦總關天下安,宣和軼事,休息的雲,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擺擺手,示意他不要再說了,趙佶這才問道:自熙豐以來,國家稅賦增加,然而為何總是國用不足,諸卿何以教我?

三司使呂惠卿作為分管財政的宰相,不得不出來說道:官家,雖然賦稅增加,但是國家用度也是日益增加,僅軍費一項,折錢就達六千萬貫,還有河工、山陵之事,這幾年連續用兵,開支浩繁,也是事實,故而國用不足,只要官家妥為休養,一切都會好轉的。

趙佶不以為然,繼續問道:計相不妨將我大宋財政收支公開於諸卿,看看哪些地方還能增加,哪些地方可以減少的。

呂惠卿領命,命人取來文書,說道:通計去歲財政收支,今者一歲戶部左曹之入,金以兩計者四千三百,而其出之不盡者二千七百;銀以兩計者五萬七千,而其出之多者六萬;錢以千計者四千八百四十八萬,〈除米鹽錢後得此數。〉而其出之多者一百八十二萬;〈並言未破應在及泛支給賜得此數。〉綢絹以匹計者一百五十一萬,而其出之多者十七萬;谷以石計者二千四百四十五萬,而其出之不盡者七十四萬;草以束計者七百九十九萬,而其出之多者八百一十一萬。然則一歲之入,不足以供一歲之出矣。

呂惠卿繼續說道:概國朝賦稅,大抵兩塊,一來是田畝之稅,二來是商賈禁榷之稅,田畝所得,蓋糧秣、布匹、草料及丁身錢等,商賈禁榷之稅,概得金銀錢財而已。

趙佶說道:田畝之稅,概有成法,不可輕動,商賈禁榷之稅,具體多少,計相可以詳論之。

呂惠卿說道:商賈禁榷之稅,概有四種,一曰商稅,二曰酒課,三曰鹽課,四曰合買抽絹,以去歲論,商稅計有兩千四百餘萬貫,酒課二千一百餘萬貫,鹽課九百餘萬貫,合買抽絹三百五十萬匹,蓋此為戶部右曹之收也!

趙佶想了想說道:如此算來,戶部左右曹通計起來,還是略有盈餘的嘛!

呂惠卿苦笑道:一般左曹掌常平支出,右曹備不時之用,然自紹聖以來,國家用兵於西北,每歲數百萬貫,還有運河疏浚、山陵等事,三軍賞賜,歲幣支出等項,國家財政實在是勉力支撐。

趙佶看了看收支表,問呂惠卿道:目下以計相看,有哪些可供增加的收入?

呂惠卿說道:一是鑄錢,仁廟之時,鑄錢可得錢息泰半,而後銅價飛漲,現今鑄一錢之費,約等一錢,國家鑄錢,已無利可圖,但是今年廣南西路等處銅礦抽分,國家銅材增加,以臣估計,鑄錢五百萬貫可得,若官家再嚴令佛寺道觀,不得毀錢鑄像,僅錢息一項,可得錢二百餘萬貫。

趙佶想了想問道:吾問前唐之時,鹽稅居天下之半,何以本朝鹽課,如此之少?

呂惠卿說道:鹽課之出,比之前唐,實際上是大幅增加的,前唐鹽課歲入不過三四百萬貫,本朝三倍之,然本朝重商稅、酒課,故而鹽課不顯,還有就是私鹽氾濫,國家鹽課流失,若官家嚴禁私鹽,而今宋夏和議,禁榷西賊青鹽,鹽課亦可增收數百萬貫。

趙佶聽著點點頭,突然想到了明清時的開中法,說道:計相,吾有一法,計相看看可能行否。國家每歲向陝西、河東等處轉運糧秣,損耗不菲,而今與西賊議和,青鹽可以透過榷場貿易,河東也有解鹽,不若招募商賈運輸糧秣等物到陝西河東邊軍,軍儲接收後,發給鹽鈔,商賈得鹽銷售,如此國家可以免去轉運損耗,計相以為何如?

趙佶所說的開中法,其實是明清政府實行的以鹽、茶為中介,召募商人輸納軍糧、馬匹等物資的方法。明洪武三年,因山西等邊地急需軍糧,政府募商人輸糧換取鹽引,憑引領鹽運銷於指定地區,稱為開中。四年,制定中鹽則例。計道路遠近,運糧多寡,考慮中納商人能否獲利等因素,以確定糧引兌換額。以後,政府根據需要,陸續實行納鈔中鹽法、納馬中鹽法、納鐵中鹽法及奈米中茶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