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3章 安置流民事多繁,宣和軼事,休息的雲,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江陵府,荊湖北路提點刑獄宗澤正率領從京東西路遷徙而來的一萬戶百姓在此地開墾農田。
此時的江漢平原,雖然談不上什麼蠻荒之地,但是也說的上極為荒涼,之前蘇轍曾經上過劄子,說道:自襄陽以南,唐鄧等州,平田萬里,農夫逃散,不生稼祥。蘇轍也感到十分痛心,北方山東河北,因為受到黃河多次改道的影響,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形成流民,趙佶從京東西路遷移了一萬戶流民來到荊湖北路。
宗澤現在頭都大了,這一萬戶流民從北邊遷徙而來,拖家帶口的來到襄陽,此地雖然土地眾多,但是都是荒地,要想開墾成農田,可不簡單,首先就是勞動力的缺乏,整個荊湖北路現在也不過一百餘萬戶,五百多萬人,江漢平原完全處於未被開發的狀態,宋廷對於江漢平原,從來作為安置歸正人的地方。
雖然從太宗時候起,大宋朝廷陸續向荊湖北路移民近十萬戶,不過多是從西夏、契丹逃回的漢人,也就是宋廷所謂的歸正人,宋廷對於他們,也就是給他們劃塊地,任其自生自滅罷了。至於什麼湖廣熟、天下足,還沒有影子呢!
現在宗澤帶領著他們來到荊湖北路,這些流民可謂是身無分文,一切都需要朝廷供應,首先就是糧食還有糧種、耕牛、農具,還要給他們修建房屋,宗澤大概算了一下,僅是給他們修造房屋、購買一些農具,就需要四萬貫,還需要最少一千頭耕牛。
宗澤也不是善財童子,他也變不出錢財來,還不是要向三司伸手,還有就是口糧,這近五萬人在土地沒有產出以前,可都是需要朝廷養著的,糧食、食鹽都需要朝廷供給,保守估計,需要二十萬石糧食才能足夠他們一年所需,還有就是這些北方來的百姓,之前是種植小麥的,現在到了南方,雖然五代時江淮地區的百姓就掌握了稻麥套種的技術,可是這些流民顯然並不會。
北方的農時和這邊也不一樣,所以宗澤還要向當地官府調遣熟悉當地農時的老農,教授他們稻麥套種的技術,還好現在天氣轉暖,先搭建一些草廬就足夠遮風擋雨了,否則的話,就是一場寒潮都會讓不少百姓喪命,宗澤一面先要求荊湖北路各個州縣轉運糧食,徵調老農,一方面向趙佶上書,請求撥給錢財。
要不說中國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吃苦耐勞的民族,這些從北方來的流民,平整土地,砍伐樹木,憑自己的雙手在土地上辛勤耕耘,所求的不過是一塊能安身立命的土地而已,只要有這樣一塊土地,他們願意給趙官家上繳賦稅,替趙官家疏浚運河、修造城池,甚至幫趙官家沙場效命,他們所求的僅僅是一塊能安身立命的土地。
當然,要是他們連這塊土地都無法擁有,他們也不介意把這個花花世界砸的粉碎。
宗澤的劄子很快遞上了趙佶的案頭,對於這種事情,趙佶一向很大方,直接批道:所請照準,著三司撥給。沒想到被呂惠卿毫不客氣的打回來了,錢、糧食、鹽都能給,唯獨耕牛沒有。
趙佶無奈,召見呂惠卿問道:堂堂大宋,連一千頭耕牛都沒有嗎?呂惠卿點頭說道:非是沒有,而是要三司直接撥給宗澤耕牛,確實沒有。
趙佶有些無奈,耕牛算是現在最重要的農資了,沒有耕牛,僅憑人力去開墾土地,所費不知幾何。趙佶問道:現在一頭耕牛,價值幾何?
作為分管財政的計相,呂惠卿對這個倒是瞭然於胸說道:耕牛價格,按地方不同,價格略有不同,如在真州榷場,一頭牛大概五貫左右,東京附近一頭健壯耕牛大抵七貫錢一頭,要是臣家福建,耕牛一頭,價值十到十五貫。
趙佶說道:那從真州榷場購買一千頭耕牛,不過五千貫,給價於榷場購買即可,或者七千貫在東京購買也行。
呂惠卿有些無奈,只得為趙佶解釋道:耕牛是農家最重要的資產,百姓耕作,全賴耕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