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1章 漕運墉塞關興亡(二),宣和軼事,休息的雲,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擔心的說道:眼下實行募役法,疏浚運河,頗為勞苦,招募役夫,恐怕不易啊,就怕州縣官吏,為了完成上命,又強拉民夫,非國家幸事也!還有動用廂軍治河,以前吾聽聞,治河勞苦,不少士卒為避免勞役,竟然自傷自殘,以求逃避治河,其狀之慘,難以想象。

樞密使章惇說道:官家所言不假,廂軍士卒本就缺乏糧餉,往往不能保暖,被調集參加治河,更是辛勞無比,又沒有足夠的糧餉,士卒故而往往自傷自殘,藉以逃避治河,而前往牢城等清閒的場所。

趙佶想了想說道:三司還是要給廂軍士卒撥給足夠糧餉,參與治河計程車卒,還要單獨撥給糧餉,以嘉獎士卒,還有諸路的罪囚,也可以驅使河工。

呂惠卿說道:三司可以增加撥給廂軍的糧餉,倒是驅使罪囚河工,倒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只要參與河工,其罪行可減等,這樣的話,這些人必效力的。

趙佶笑道:既如此,那就與刑部商量,凡參與治河的,待河工完成,皆減一等,若不願治河,所有流刑一概發陝西、廣南東西路充為軍前。

趙佶接著說道:不光只是疏浚汴河與廣濟河,黃河、金水河的河道也要勘察,制定方案,恢復漕運,漕運者,國家之命脈爾,若無漕運,則汴京與陝西、河東、京東、河北等路,血脈閉塞,一旦緩急有事,用兵轉運,難以維持。

說罷趙佶拿出已故宰相文彥博的劄子說道:文潞公判大名府時,黃河漕運尚通,當時轉運之費,文潞公已詳述之。文彥博在劄子中說道:自江、浙、淮、汴入黃河,順流而下,又合於御河,計每處所運江淮之物,必不能過一百萬斛。臣勘會前年自汴入黃河運粳米二十二萬五百餘石,至北京下卸,止用錢四千五百四十餘貫,和顧車乘,搬至城中臨御河倉貯納。若搬一百萬斛至北京,只計陸腳錢一萬五六千貫。若卻要於御河裝船搬赴沿邊,無所不可,用力不多,所費極少。

諸位既秉政為相,風物長宜放眼量,四河漕運,關係國運,三司、都水監、樞密院要詳加規劃,制定方案,逐次增加,以利國用。

諸位宰相這才領命告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