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1章 漕運墉塞關興亡(二),宣和軼事,休息的雲,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佶想到,若是原來的四河漕運能夠恢復到三河漕運,那麼大宋的漕運北達洛陽,東至京東、山東,可以極大的加強朝廷對於京東的控制,而金水河的數百里運河可以直達洛陽,為向西軍轉運物資提供極大的便利。所以對於趙佶來說,恢復四河漕運,才能保障朝廷的安全,東京城內百萬生民,還有數十萬禁軍衣食所繫。

更重要的,無論是剿滅西賊,還是收復燕雲,對抗女真人,都將會以東京為後勤中心,轉運糧秣,如果漕渠不通,轉運的糧秣損耗將會成倍上升,所以漕運對於趙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韓忠彥有些不同意,說道:官家,治河非是小事,疏浚汴河,就已經需要不少人力物力了,遑論同時疏浚汴河和廣濟河,隋亡殷鑑不遠,官家宜深思之。

趙佶笑道: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隋雖二世而亡,可運河卻實實在在通暢南北,且隋豈亡於運河?隋煬帝之好大喜功,妄動兵戈,世所共見,豈是區區一河可以亡國的?

趙佶接著說道:今京師砥平衝會之地,連營設衛,以當山河之險。則是國依兵而立.兵待貨食而後可聚。此今天下之大勢也。數十萬禁軍、汴京百萬生民。還有陝西、河東、河北諸路禁軍,皆賴東南轉運,其事非小,七百萬石的漕糧,繫於汴河之上,諸位相公可能安枕?

剛剛回到東京的蘇轍說道:官家,臣聞漢唐以來,重兵分於四方,雖有末大之憂,而饋運之勞不至於太甚。祖宗受命,懲其大患而略其細故,斂重兵而聚之京師,根本既強,天下承望而服,然而轉漕之費遂倍於古。臣竊見國朝建立京邑,因周之舊,不因山河之固,以兵屯為險蛆。祖宗以來,漕運東南,廣蓄軍食,內實根本,外威夷狄。漕運之重,實重於泰山也!

蘇轍接著說道:臣竊惟今之京師,古之所謂陳留,天下四衝八達之地者也;非如函秦天府百二之固,洛宅九州之中,表裡山河,形勝足恃。自唐末朱溫受封於梁,因而建都。至於石晉,割幽薊之地以入契丹,遂與強敵共平原之利。故五代爭奪,戎狄內侵,其患由乎畿甸無藩籬之限,本根無所庇也。祖宗受命,規模畢講,不還周秦之舊,而梁氏是因,豈樂是而處之,勢有所不獲已者。大體利漕運而贍師旅,依重師而為國也。則是今日之勢,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漕運以河渠為主。今仰食子宮廩者,不惟三軍,至於京師士庶以億萬計,大半待飽于軍稍之餘。故國家於漕事至急至重。京大也,師眾也,大眾所聚,故謂之京師。有食則京師可立,汴河廢則大眾不可聚。汴河之於京城,乃是建國之本,非可與區區溝洫水利同言也。官家,宜先疏浚汴河,再疏浚廣濟等河,方可舒緩民力,不致生變。

趙佶問道:計相掌管天下財計,你來說說,若疏浚汴河、廣濟河,三司能否支應?

呂惠卿想了想說道:汴渠舊例十月關口,則舟楫不行。王荊公當國,欲通冬運,遂不令閉口。水既淺澀,舟不可行,而流冰頗損舟楫。於是以船腳數十,前設巨碓,以搗流冰。而役夫苦寒,死者甚眾。但是若是在冬季疏浚汴河,則可騰出時間疏浚廣濟河。

蘇轍當即反對:官家,隆冬苦寒,何忍令民夫疏浚汴河,計相所言,非君子之言也!

呂惠卿當場就是一個白眼,你們清高,你們是君子,我是小人罷了,呂惠卿說道:若不在冬季疏浚汴河,一來是平日疏浚,易阻塞漕運,二是工期漫長,工程浩大,耗資必不菲,為國家財政計,冬季疏浚汴河,可以旬月完工,多給役夫錢糧,調集石炭、柴火,督促得法,不至於出現役夫死傷的慘禍。而平日即可調集廂軍、清河兵及廣濟河沿岸諸州縣役夫,疏浚廣濟河。

趙佶有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妙齡王妃要休夫

慕南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

喲吼吼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