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3章 大閱禁軍兵威壯(四),宣和軼事,休息的雲,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單體的禁兵、廂兵等,有明確的具體事權。
在具體的軍事活動中,樞密院也取代三衙成為決策機關,三衙則成為樞密院的執行機關。禁兵執行征戰、戍邊及輪值任務,涉及兵力的流出均須經過三衙。
依宋制,京師禁兵若不出戍,訓練之外需擔起番衛之責,禁兵需輪替到宮苑、京師衙署、城門、巡檢等處輪值。另高階官員赴任他處,朝廷差禁兵若干護送。京師凡需用禁兵之處,三衙從 諸營中抽取兵士若干,指定某將校帶領,事畢於三衙交割手續。
地方靖安,須由朝廷派禁兵震懾,更戍之制使得禁兵輪替到地方州軍屯駐成為常態。某處應屯禁兵若干,由樞密院來擬定數目,然樞密院自身無統兵之權,蓄於各營的禁兵須透過三衙才轉化為屯戍之兵。在調兵流程中,所經的三衙機構與本轄將校等環節皆不可缺,三衙接到樞密院調兵印信公牒後,根據在冊各營兵籍,到軍營處由將校點足數目。 禁兵若繞過三衙和本轄將校而自行投奔征戰軍隊充當效用,則不為制度允許。
這套磕磕碰碰的制度極大的降低了禁軍的反應速度、堵塞了禁軍的指揮鏈條,究其根源在於三衙軍政體系難以將禁軍原有組織體系全部消化,由而造成軍政官員與將校在身份上的差異,三衙等軍政機構官吏大多不具軍職,而絕大部分禁軍軍校不屬武官之列。
兩者之間的鴻溝導致三衙政令在行施過程中由將校代行的環節與軍政官吏主導的環節無從實現無偏離對接,無論軍政體系亦或是軍隊組織體系皆非為對方量身打造,故而出現不配套的現象。
才使得禁軍面對突發事件,根本來不及反應,禁軍面對西賊、契丹甚至交趾往往束手束腳,難以大勝的緣由也在於此。
聽完折克行的陳述,趙佶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如何讓宋軍的反應更加敏捷,命令傳達更加流暢,確實是個重要的問題,現今之事,還是大閱,趙佶決定大閱後在討論此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