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7章 南來使節望京城,宣和軼事,休息的雲,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蔡卞在收到政事堂的指令後,通知高泰明,在大理準備好了各項貢物後,蔡卞與大理使節一道返回東京。

蔡卞在準備返回東京,趙佶也在處理此事,一來是通知沿路州縣監司對大理使節予以接待,畢竟人家是來進貢的。趙佶覺得大理的貢物還是比較豐厚的,至少比李乾順要有誠意多了,趙佶想起李乾順又給章惇手詔,要求樞密院查問此事。二來是趙佶需要惡補一下大宋和大理的往來。

於是趙佶指令曾布,下次經筵,進講大理和本朝的關係。由翰林學士知制誥李格非權侍講。

經筵當日,趙佶御大慶殿,一應禮儀如常,因為這次經筵是討論國事,而不是論說經義,只有兩制以上大臣和相關部門的官員參加。

李格非向趙佶詳細介紹了大宋的大理的關係發展。一開始大宋對大理是有些恐懼的,不願收復大理。鑑於唐末南詔侵犯唐朝加速唐亡的深刻歷史教訓,大宋剛建立不久,宋太祖就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以“德化所及,蠻夷自服,何在用兵”?為由準備放棄對大理國的統一。965年宋軍滅後蜀並大兵壓境大渡河,欲乘勝統一雲南,但是鑑於唐朝經略雲南的失敗以及唐末南詔“兩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禍害唐朝極甚,“南詔兩陷交趾,所殺虜且十五萬人”。“自越雋北八百里民畜為空”,?並導致“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的歷史悲劇和教訓。

太祖皇帝鑑唐之禍基於南詔,以玉斧劃大渡河‘此外非吾有也’,就是著名的玉斧劃疆,倒不能說太祖這個決定是錯誤。當時的大宋,面對著契丹北漢在北方威脅,南方又有大量的割據政權,根本沒有餘力對付大理。

為了儲存實力統一南方割據政權並進行北伐以實現“先南後北”的宏偉戰略,大宋停止了向大理的進軍。事實證明,大宋初期在國力有限並面臨契丹威脅的地緣政治背景下,雖然放棄統一大理國,但基本實現了“先南後北”,“統一天下”的戰略目標,總體上是明智之舉。

等到太宗皇帝消滅北漢,結束五代以來的割據局面,雍熙北伐和南征交趾以圖恢復漢唐舊疆的軍事行動失敗後,宋朝開始實施“守內虛外”國策,基本再無開疆拓土的慾望。

真宗朝更是對開疆拓土毫無興趣,真宗本人更是表示:交州瘴癘,宜州險絕,若興兵攻取,死傷必多。且祖宗開疆廣大若此,當慎守而己,何必勞民動眾,貪無用之地。如照臨之內,忽有叛亂,則須為民除害也。基本上後代帝王都是照此執行的。

故而大宋對大理一向十分冷淡,認為大理有可能和昔日的南詔一樣,威脅大宋。故而在大宋冊封的四十一個藩屬國內,並沒有大理。在政治上,大宋不給予其冊封,不承認大理在區域性國際體系中的合法地位和大國地位,不與其建立正式宗藩關係,使其“欲臣不得”。在經濟上,由於沒有冊封,大理不但無法與大宋進行朝貢貿易,更無法與其他藩屬國進行貿易,這讓大理十分痛苦。

故而不同於大宋對大理的冷淡,大理是一直希望得到大宋的冊封的。段正淳自己在表章裡就說道:臣累年以來嘗遣磨、中、羅道等處,乞修朝貢。但是大宋知道哲宗時依然沒有回應。

大宋並未對大理的善意作出任何反應,未對大理進行冊封。朝貢一宗藩關係是雙向互動的,即朝貢方向“天朝共主”朝貢,“天朝共主”給予朝貢方冊封,朝貢方以此證明其承認並認可“天朝共主’’在區域性國際體系中的正統合法至尊地位。

“天朝共主”給予朝貢方冊封,以此證明其認可和承認朝貢方在區域性國際體系中的政權合法性和正統性,雙方透過互相證明、互相承認、互相認可併成為定製才能建立正式的朝貢一宗藩關係。

大理向來仰慕中原文明,想像南詔與唐朝確定君臣關係那樣透過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妙齡王妃要休夫

慕南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

喲吼吼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