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章 聖人注意事項,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素也沒想到、數年未見後跟劉備喝一場大酒,
能勾起劉備那麼多的感慨,和內心的深刻自省、夕惕若厲。
果然稱皇帝為孤家寡人不是沒有道理的,手握絕對的兵權和行政能力,依然會出於對歷史的恐懼,擔心百年之後的事情發展方向。
好在,劉備也沒指望喝幾次酒就把問題解決了,他很清楚,今天就只是跟李素說說這幾年的心得、各自的長進。大問題,還要放在以後漫長的歲月裡,慢慢解決。
李素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只是幫劉備梳理了一下問題,指出可以努力的方向。
至於具體怎麼解決,李素沒指望直接給答案。
君臣一番徹夜長飲,最後李素總結出無非這幾方面:
首先,百年之後的事情,誰都不可以控制,所以眼下最容易做的,就是給後人打好基礎、立好榜樣。能這一代人解決的變法和軍事擴張,就在這一代人的時間裡做好,不要拖著留給後人。
因為只要留給後人,後人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肯定會引入新的問題。比如漢武帝為了解決匈奴,要改祖宗之法,廢和親,就要用各種各樣的人,這些人裡很多都是有問題的,而漢武帝自己也是有問題的,這都是有損朝廷正統的。
其次,自己的事情做好之後,就可以適當強化一下“祖宗之法”,但也不能定得太死,否則容易僵化——這方面,李素藉鑑的是後世明朝的教訓。
明朝僵化的祖宗之法,導致它面對內部矛盾的變化演進時,適應性還不如漢、宋兩朝,所以命也比較短。
漢、宋雖然內部問題一直多,但好歹命長啊,就是磕磕絆絆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往下拖的。明朝的系統相比之下就是缺乏彈性,屈服強度扛不住的時候,直接就掰斷了。
所以,李素肯定不能勸劉備弄一套完全不能改的祖宗之法。
上述兩方面都注意到之後,要讓一個國家穩固更久,第三個努力方向就是要梳理好統治理論的解釋權了——
注意,李素這裡提的是“解釋權”,而不是統治理論本身。
統治理論本身,意識形態的部分,李素自己生前就會搞定的。這些東西不比實際政策,僵硬一點也不要緊,所以不用留給後人了,最多留一點修修補補的給諸葛亮,讓諸葛亮將來完善一下。
因為政策是務實的,統治理論是務虛的。越務實的東西,越要貼合實際,就要靈活。越務虛的東西,可以大而化之,那就相對亙古不變。
這點前世唸書時讀到的法理學基本原理,李素好歹還記得,也多虧他是個學霸,基本功紮實。
而統治理論和正統論的解釋權管理,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個“封聖”的問題。你封誰為聖,後代的修修補補,就會以聖的理論基礎來做文章。
封聖該怎麼封?如何封?誰能封?
這個問題,其實不該李素親自來說,也不該劉備來下詔,應該劉備留給兒子輩甚至孫子輩。
因為李素給他的建議,就是“蓋棺定論,確保後人來封,生前不要下判斷”。
……
對於李素的前兩方面大而化之的建議、提出的努力方向,劉備覺得很對。
對於第三個方面的建議,劉備乍一聽有點不理解。他誤以為李素這是在謙虛,不好意思請求給本人封聖,所以才說留給後人。劉備便開誠佈公地打斷他:
“賢弟這是疑慮朕不成?本朝若要另封新聖,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李素也不藏著掖著:“臣並非擔心毛遂自薦,而是認為,此前兩漢的教訓,已經充分說明封聖這事兒,操作得不好,容易被人利用。
光武中興,不過百餘年便分崩離析,雖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們也可以判定,光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