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章 長遠之計,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同時,李素對於他休假的這一年多里,諸葛亮在東海這邊鼓搗的新船,也越發期待了。

不一會兒,李素就在諸葛亮的帶領下,看到了句章造船廠裡新的船塢。

船塢的長度達到了五十丈,顯然是可以用來造大傢伙的。裡面停著的東西倒是不太大,但也比往年李素看到的海船要明顯更長一大截了。

船體的結構,看起來倒是沒有什麼穿越的設計,至少沒有出現西方的克拉克船、蓋倫船甚至飛剪船,一看就是沒有穿越者指點,都是正常人自己鼓搗的。

只是外觀來看,像是結合了福船和後世阿拉伯船的一些優點,船頭船尾也比福船更加收窄流線,桅杆和船帆設定也更多了,達到了三根桅杆、還有前後拉索的飛桁帆。

在傳統中式帆船裡,桅杆頂和船頭尾之間斜拉索的飛桁帆,肯定是不存在的,所以這肯定是東地中海、紅海、波斯灣沿岸文明的產物,一看就是諸葛亮吸收了西方工匠有優點的地方。

不過,這些飛桁帆肯定不能再用中式的竹蓆草蓆來做,只能是用厚實的麻布,於是李素就看到了眼前這種中西合璧、慢慢摸索的產物。

為了這,諸葛亮還特地開了個帆布工場,改良了專門織帆布的織機和紡紗機——緻密厚實的布料,需要的編織工序和人工成本其實是減少的,因為單位面積需要的經緯線數量都變少了。

但布匹的材料用量肯定是明顯增加的,因為布變厚了,紡紗環節需要的紗線也要搓得更粗。諸葛亮也算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一點點把必要條件攢出來的。

另外,李素還能看到,旁邊還有幾個大型船塢,也都是新建成的。看來他休假的那一年多里,這裡的大船塢上馬了不止一處。

那些船塢裡,還停著一些完成度更低的船,有些還暴露著龍骨,李素看得清楚,那些龍骨也都是黑黢黢的顏色,顯然是鑄鐵的,可能鑄造完成後還經過額外的鍛打強化、讓材料更緻密。

之前李素早在194年就發明了單一底軸龍骨,在益州就用過了,後來196/197年左右發展為廂形龍骨,連肋骨和船筋結構也都加上了。但不管怎麼說,當時的龍骨都是木頭做的,依賴粗大筆直的硬質大樹。

那也是戰爭年代,鋼鐵太值錢,必須用在武器鍛造方面,而且當時硬木龍骨的船也絕對夠用了。

現在和平了好幾年,鋼鐵終於有富餘了。李素作為丞相,每年也會大致看一下民部、財部上報上來的統計資料。

202年剛統一前夕,劉備陣營轄區內最終的鋼鐵產能大約在每年三千噸左右——當然這個資料是針對“鋼鐵”,至少是可以鍛的鐵,劣質的鑄鐵並沒有算在內,因為劣質鑄鐵門檻太低,民間也難以統計。

剛統一的時候,曹操下轄的那五個州被接收過來的鋼鐵產能,連每年五百噸都不到了。但隨著統一重建了五年,過去五年裡關東各州的基礎工業成長也是最快的。

反正都是大漢的土地了,沒必要再防著自己人,至少官辦的預熱空氣鼓風、灌鋼法,已經普及到每一個州。如今關東五州和揚州,鋼鐵產能也突破了兩千噸,全大漢鋼鐵已經突破五千噸,比北宋巔峰還強了,接近了明朝中期水平。

諸葛亮拿鍛造的鋼鐵來造船骨,甚至作為桅杆的芯材,當然對於海船的大型化有更多好處。李素坐這樣的船去曰本,肯定是絕對安全了。

說不定再改良改良,還能進行更激進的地理大發現,但那些危險的航路,肯定不能讓李素諸葛亮這些文官親自去,派甘寧或者周瑜就行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亞歷山大四世

季敏傑

殷商玄鳥傳

摟住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