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章 長遠之計,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然生長出來的周邊產業,一度讓他對大漢未來的商業社會發展速度,產生了美好的預期。

比如,在去港區的半路上,沿著江口和海岸,李素居然看到了不該出現在這個時代的鹽田——漢人文明早就有煮海水取鹽的生產方法了,但完全靠曬鹽,原本還要近千年之後才會出現。

而哪怕是現在這個時空,有了李素的蝴蝶效應,曬鹽之法那也是諸葛亮在實踐,但此前幾年也沒聽說徹底成功。

畢竟曬鹽要解決滲漏的問題,很多時候是拿著薄石板的水槽來曬,要不就是為了防止曬太久遇到下雨,得曬煮結合。

從煮鹽到曬鹽的研發,並不是一拍腦門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不斷迭代改良的過程。

整個生產環節中對燃料的依賴度,也是從“100%依靠燃料的熱力蒸發水分”,到七成靠燃料、五成、三成緩緩下降的。

此時此刻,李素居然在潮溼多雨的句章地區,都看到了區域性的小規模完全曬制海鹽的鹽場,當然是頗為驚訝的。

跟諸葛亮聊起之後,才知道果然是他又改良了技術——不過這種新技術,在南方潮溼多雨的環境下,還是比較難推廣,對選址的要求極高,沒法大規模複製。

倒是在諸葛亮此前三年主政的青徐,尤其是東海郡、廣陵郡,已經成熟了,有數百里的海岸線都可以圍墾為曬鹽田,一點燃料燒煮的步驟都不需要。

李素聽了,也是釋然,欣喜之餘,相信諸葛亮肯定是琢磨出了靠譜的辦法。

因為李素知道,華夏土地上,最適合曬制海鹽的,確實就是後世蘇北的海岸區,以及渤海灣靠近津門的一小段。那些地方有較長的長日照乾燥天氣,灘塗質地也合適。而且近海水深特別淺,很適合往外圍海堰形成新的土地。

後世蘇北的“鹽城”,這個地名就是有曬鹽而得的。

李素感慨道:“做得好啊,阿亮,有此一項,大漢產鹽必然又能有一**漲,家國兩利。不過你這兩年,怎麼會在這上面如此專注琢磨呢?如今大漢缺乏的新奇器用,科不僅僅在產鹽。

天下戰亂之後,如今人丁戶口才勉強漲回三千萬人,之前的井鹽、池鹽,便夠關西百姓所用了。甚至荊楚之地都能用益州井鹽、河洛之地都能用安邑池鹽。

海鹽只要供給青冀幽並兗徐揚七州,之前的產量也遠遠夠了,增產只會讓鹽價暴跌,或者官府還是得控制供應量。”

一種總需求穩定的東西,突然增產,也是不可能帶來財富、產業或者財政收入的暴漲的,這是經濟規律。

諸葛亮得意解釋:“其實也沒花多少精力,也沒耽誤別的事兒。何況,不是馬上就要去扶桑了麼。弟子也想過了,扶桑之地,物產不明,恩師也說過,要長治久安,必須讓當地與中原建立起互通有無的依賴。

所以為今之計,最關鍵的就是要進一步改良海船,讓跨海運輸日用之物的本錢,能足夠低廉到讓商人有利可圖。另一方面,就是要給扶桑找一些可以源源不斷賣到中原,還有銷路的貨源。

過去一年,太史將軍和甘將軍在筑紫島屯墾開拓、還巡視探查周邊海域,發現當地的深海漁獲確實豐富,筑紫島更東邊的小島,其南側外海海灣,更是有巨鯨出沒,各種海魚極多。

但海魚遠運畢竟易腐,只要想辦法大量增產海鹽,製作醃魚,延長其不腐的期限,爭取能賣到關東各州都有利可圖。”

諸葛亮這是已經把李素的海洋貿易規劃,都落到實處了,開始一個個解決具體技術問題。

看了諸葛亮這個狀態,李素對於他的巡狩也更加有信心了。

不管金礦能不能及時發現,有諸葛亮在,還把開拓扶桑的和三韓的任務交給他,他總能找到自主造血、實現盈虧平衡的長遠之法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亞歷山大四世

季敏傑

殷商玄鳥傳

摟住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