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9章 比照賓貢待遇處理,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謀劃策、領兵作戰這些容易實打實看出功勞的領域爭取。就算只有算學之才或者刑名之才,那也只能當軍需官、軍法官,不能與地方爭利。”
李素心裡非常清楚,要讓統治轄區內的人不羨慕流亡北士,最關鍵的就是要不讓他們當容易撈油水的地方官,外地人只能做跟軍事相關的實事。
而且對於流亡之人來說,那也確實是容易公開透明立功的領域,自古只有軍功相關的功績是不能造假的。
即使是文人,協辦軍需後勤調運,損耗率是否降低,出謀劃策是否幫主將打了勝仗,這是最量化最過硬的KPI。
公平,透明,是消解兩個集團互相猜疑的最大保障。
這一點其實原本的歷史上,三國統治者中的孫劉兩家都沒怎麼解決好。劉備手下始終有元從派荊州派和益州本地人的矛盾。孫權也有流亡北士和江東世家的矛盾,最後都要以某一派意志消沉、不肯全心全意為國出力為代價,才把矛盾暫時壓住。
魏國倒是這個問題不明顯,但那是因為魏國佔領的地盤大,所以不用“淪陷區人才”也能過得很好,所以可以選擇徹底犧牲淪陷區投奔者——
至少三國後期也沒見哪些出生在益州揚州荊州的人才,成年後特地跑到魏國去求官還得到重用的。因為這類人幾乎不存在,也就沒問題了。
李素今天這一招,卻是不僅要解決“戰時科舉的本地人與流亡北士之間矛盾”,更是想徹底給整個人事制度的地域矛盾找到一個宣洩口。
以後那些之前投奔劉備陣營的淪陷區老人,也能借著李素的啟發更好的找準自己的定位、更好的和本地人同僚相處,那李素今天的建設,也算是功德無量超額完成了。
而“賓貢”這套制度,歷史上也是經過考驗的,確實發揮得不錯。宋朝明朝都沒有給留學生超國民待遇,始終既吸引了遠人來朝也確保了本國讀書人的凝聚力和國民優越感、自尊心,不會羨慕留學生。
宋朝來考賓貢的主要是高麗人和交趾人,明朝來考賓貢的主要是朝鮮人和越南人。尤其明朝到了最高峰的時候,賓貢含金量非常高。
如果一個朝鮮讀書人來大明考中了賓貢進士後,只要他選擇回朝鮮做官,基本上直接能被朝鮮國王授予六曹參議職務(六曹相當於大明的六部,參議就是六部的郎中,也就是正司局級)
……
幕僚們討論了李素提出的賓貢的定位後,也覺得原則層面非常紮實,可以確保平衡本地人和外地人利益、確保國民待遇優先,凝聚人心。
當然了,大家對於後續那些“大義名分”上的細節也都心知肚明:今天李素建立的制度是“賓貢”制度,但實際操作時,其實一個真正的賓貢舉子都沒有。
因為法律意義上的賓貢舉子得是外國人,所以絕對不能說從袁曹淪陷區流亡過來計程車子是“賓貢舉子”,只能說是“比照賓貢舉子管理辦法辦理”。袁曹佔領區依然是大漢疆土,只是暫時沒有光復。
討論完名分和效果後,幕僚們群策群力頭腦風暴,很快又發現了一個操作層面的難題,那就是考試名額的分配:常科的名額分配,可是按照州郡,每個州每個郡多少名額,公事公辦。
但對於淪陷區人民,顯然不能這麼搞。
功曹從事王累率先指出:“司空,若是按照常法,給淪陷區各州郡攤派來投士人考試名額的話,肯定會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太不公平了。
比如流亡來荊州計程車人,肯定是周邊揚州、豫州的人最多嘛。尤其潁川郡跟荊州接壤,又多名士世家。
要是整個潁川郡流亡來荊人士集團,每年只各取一個孝廉、賢良、明算、明法,那肯定會競爭過於激烈。而更北方的州郡來的流亡士人,又恐怕會過於輕鬆中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