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地410章 準備北伐涼州,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新年的忙碌中,歷史的篇章悄然翻到了195年,也是這個時空的建安元年。

國淵的年底述職,最終給李素提了不少困難:

比如在蜀地種棉花有多難、而如今諸葛瑾諸葛芷為了解決“成都平原冬天水車閒置”的事兒,又必須在益州補償性地發展一定量的棉布產業,免得工業資源浪費。

這個問題,李素跟國淵最終討論的結果,是讓他安排人去相對乾燥的巴西郡找嘉陵江兩岸支流灌溉便利、氣候又相對乾燥的區域,種植棉花。

而且可以利用棉花作物吸水快、田地不需要蓄水的特點,挑山谷河流坡地種植,別浪費平地種水稻。

眾所周知,後世蜀地也就重慶周邊夏天比較燥熱,無降雨時間足夠長,而成都平原是不可能的。這麼安排,也算是資源充分配置了。

除了蜀地種棉花的問題之外,國淵的第二個難處,是他發現“雙季稻連續種了兩年後,就開始出現地力下降,而且施肥都不一定補得回來”。

這個問題也是漢朝人不可能有解的,因為他們之前還沒有如此狠地壓榨過地力,也不可能跟後世種雙季稻的宋朝人那樣精耕細作大量施肥。

林邑稻引入益州,不過兩年,第一年因為只有不到兩萬石的種子量,所以推廣種植的面積還不到一個郡,大約也就幾個縣。194年的時候,才推廣到益州大部分水稻產區都種。

所以,有“連續種植兩年”實驗經歷的,大致也就是犍為郡治江陽縣周邊,和朱提郡鄰瀘水的一些縣屯田區。國淵能那麼快發現問題,可見工作態度還是很細緻的,每年都在試點田嚴密統計產量。

要是換一個不負責任的一點的屯田官,要麼放衛星隨便吹牛謊報,要麼無所謂不報單產,那樣都得耽誤不少時間,說不定將來還導致百姓因為種植技術不得法而減產。

因此不管這次的問題能不能解決,國淵及時發現及時上報,就憑這個態度,李素就額外賞賜了他黃金二十斤,而且表示會在屆時給劉備的表章中,說明國淵的認真工作態度。

然後就是具體的解決了,李素也沒什麼太好的辦法,無非是藉助那些泛泛而談的經驗。他首先提出了“一旦出現地力下降,別忙著休耕養地,可以種兩年雙季稻後,輪流套種一季黃豆”,畢竟大豆的固氮菌可以增加土壤肥力,這點常識李素還是想得到的。

但是黃豆產量低,還不到種稻米的一半,農民虧肯定是要虧的,所以能不用就不用。

李素想到的第二個辦法,是讓國淵在那些山坡河谷屯田區,分類種植——比如幾年前李素組織國淵在嘉陵江和瀘水兩岸屯田時,都是沿著江一長溜低窪平整的水澆地種稻米,高坡不平的地方種茶樹和蘿蔔。

現在,就可以把一部分不太平整的蘿蔔田,改成種黃豆。收穫季節之後,把黃豆收割了,剩下的植株全部翻耕挖出來,然後或集中堆放焚燒、把草木灰運到稻田裡施肥。或者運力方便的話,在焚燒之前就把豆類植株完整拖到稻田裡漚肥。

國淵種了多年田,他當然也知道種豆子貌似能讓田地更加肥沃,但原先只弄過“輪種之後,直接把豆的殘株翻耕到土裡,為下一季作物肥田”,至於李素說的這種異地肥田,他似乎沒有什麼好印象。

聽了這個建議時,國淵辯解道:“使君,這些我也病篤亂投醫試過,把燒了的豆杆灰燼、或者是砍下來的豆杆,都倒到稻田裡。但效果總是不如原田翻耕更能肥田。”

李素想了想,提醒道:“移肥不如原田翻耕肥力好,那說明你沒做徹底——你也說了,是讓屯民把豆萁收割了堆到稻田裡,那最寶貴的豆根你沒有挖走嘛,豆株的肥力,估計多半都在豆根裡。”

李素內心當然知道,關鍵在於豆類植物的“根瘤菌”可以固氮,所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千年軍國

行者雷昂

庶女天下之妃同凡響

雲淺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