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一點免費感言,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本章免費沒扣錢,請不要驚慌)這兩天大家關於裝備種田的吐槽,我也看了。本來想穿插在劇情裡解釋,但是想想看不合適,那是要收錢的,絕大多數人還是不感興趣的,所以還是免費單章說兩句。
大家主要說的最多的點,是“歷史上的山文甲和陌刀都不夠強”,這個我承認,但是我也沒說我書裡搞的東西,就是“歷史上那種山文甲和陌刀”啊,對吧?我這個東西是怎麼造出來的,技術原理路線也大致儘量在不水字數的前提下推演了,所以,這其實不是一個東西。
而我之所以要借這些名字,是因為如果不那樣約定俗成的話描述就會更加困難,我如果每次都寫“衝壓式標準化造型鐵葉鑲嵌札甲”,一來是肯定有人說我水字數,二來葉不利於讀者構建想象。
就像寫歷史的人,很多之所以做文抄公,不是因為古人的詩真的好,而是你託了名人的名後讀者才容易想象它有多牛逼。
今天那一章裡那幾句蔡琰的賦是我臨時瞎編的,我如果直接告訴你是我寫的,你們就會覺得“好垃圾啊”。
但我如果模糊處理,騙大家“這是歷史上蔡琰寫的”,那些讀不懂漢賦的讀者說不定就覺得“這篇賦貌似還挺厲害的樣子,既然我看不懂,應該也不是很差”。
具體到武器裝備的問題上,“歷史上的山文甲防禦力比魚鱗甲還差”是完全有可能的(當然也不能完全定論,畢竟大家都證據不足,我就相信有八成機率不如魚鱗甲好了)。
但如果自己分析了,很容易想到其中的幾個原因——注意,下面的話不是我網上查資料的,是我自己的思考,我敢保證不是資料黨網文寫手能做的,你自己得有理工科基礎。
首先,我覺得,在甲片厚度一樣的情況下,山文甲弱就弱在“甲片之間的互相勾連鑲嵌容易脫落”,以及“甲片之間縫隙太大,有防禦漏洞,近似於鎖子甲”,這兩點文中其實也提過了。
那麼,為什麼會造成呢?有點機加工常識的讀者不難想象,大機率是因為“歷史上的山文甲是手工一片片鍛打甲葉”的,手拿錘子鍛打就沒法確保標準化,每一片形狀不完全一致,這時候,就容易拼不起來。
做過鉗工的都知道,這種情況下,工匠們肯定傾向於“寧可做小,不能做大,寧可磨細,不能磨粗”,因為細了無非是卡進去之後還有餘量,鬆鬆垮垮,但粗了直接就插不進去,沒法組裝了。所有工匠都把誤差往“寧可做細”的方向留,最後就導致實際的山文甲縫隙很大,防禦不全面。
活塞比氣缸小,充其量只是氣密性不好。活塞比氣缸粗,那就直接插不進去了。
而這些問題,主角用衝壓工藝、標準化生產,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歷史上的山文甲不行,但這種模式,在“標準化零件生產”指導思想下,可以得到的提升空間,比其他型號更大。這是在用20世紀的工業思維,在指導15世紀的工業工藝。
(我自己簡單用結構軟體幾分鐘建了個模,甲葉形狀設計得好,是可以拼進去,而且不留縫隙的。)
而板甲的問題,我最新章節也說了:防禦力是最牛逼,最好的板甲也確實不影響出招——但大家在影片裡看到的那些,都是古代國王或者至少伯爵侯爵公爵們穿的,那些才留下來當文物了。
普通的“騎士爵”和“男爵”,說不定16世紀初還在穿鐵桶一樣有稜有角對的頭盔呢,那也是防禦力高超的板甲盔,沒錯吧?那種也不影響出招靈活性麼?
所以,我還是那句話,寫得影響大家約定俗成認知,這個是我的問題,我確實以後儘量不做這種事情了。但是做都做了,希望大家有精力還是多看幾眼,別跳看,最好別“看到一個歷史名詞”,就直接眼光一掃跳過後面幾段,然後認為後文再提到這個歷史名詞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