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7章 權攝漢中王(三更),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被李素如此反覆勸說,劉備也徹底熄了連年用兵的念頭,決定暫時內修政理,徹底消化一下地盤,同時示敵以虛,讓敵人自己麻痺,甚至自相圖謀。
這個計策的要點,也跟“郭嘉遺計定遼東”差不多——歷史上曹操攻破烏桓之後,不急著討伐公孫康,結果就是公孫康、袁尚自相圖謀起來。對於內部本來就不團結的敵人,逼急了容易抱團,緩圖容易自我兼併,這是古今皆然的。
何況李素知道李傕郭汜內部本來就會生出嫌隙,只不過歷史上這種內亂要到195年才徹底激化到“一個劫天子,一個殺百官”的程度,但李素完全可以催化加速,讓他們在194年就提前被離間。
劉備和李素竊竊私語地談完之後,一直在不遠處觀望尋找拍馬屁機會的法正,也終於敏銳地逮到了這個空檔。
他雖然聽不見劉備跟李素說了些什麼,看觀其神色,法正也估摸出這是在談未來的大局戰略方針。看劉備那不甘心的表情,應該是被勸諸如“徐徐圖之”之類的話了。
法正便心生一計,想起了當初五丈原之戰後,李素跟他聊起的那事兒:當時劉備是剛剛救駕失敗受傷回來,法正就想勸劉備“既然皇帝被挾持了,王允也被殺了,沒人聽主公辭讓,不如順水推舟正式受詔稱漢中王”。
而李素那時候以“自古未聞敗戰而晉爵為王者”勸阻,讓法正別莽撞,至少要等一場可以讓天下人服眾的軍事大勝之後,才能討論這事兒。法正覺得也有道理,就按下了。
“看主公的樣子,殺了董越樊稠之後,應該暫時是無力再北攻張濟了,也不知需要屯田積穀內修政理多久。不如趁這個機會,再勸主公奉詔稱王,也好名正言順,也便於內修政理時革除弊政。”
如果只是州牧,依法行政處理內部軍政事務是沒問題的。但要搞變祖宗之法的大刀闊斧改革,還是差點火候。
歷史上孫策孫權就沒敢怎麼變法,而曹操很多新政是當上了司空才推行的。劉表、劉璋也沒什麼底氣變法,都是在自己地盤上因循舊制為主,這都是因為名不正言不順。
想到這兒,法正就趁機上前敬酒勸進:“主公,今日賴天子洪福、主公英明、將士用命,我軍斬獲原董賊麾下中郎將董越,並叛軍諸校尉之樊稠,雖未竟討伐傕、汜,迎回天子之全功,但也足以示海內以震懾,讓天下不尊漢室之賊常懷懼怖。
考慮到蜀道艱險、秦嶺難越,叛軍徹底控制關中之後,要想北定中原還於舊都,尚需數年積勞,當此國難之際,為讓天下討賊義士人心凝聚,主公宜尊奉天子故詔,稱漢中王!”
法正此言一出,滿場的喝酒笑鬧之聲很快平息了下去,隨後是亂糟糟的勸進附議之聲。
“主公,非常之時,且假權宜、不辭謗詈,法正之言是也。”
不過,也有一些人雖然附議,還悄悄嘀咕了幾句,主要是覺得法正年輕識淺、人微言輕,這種話不適合他第一個來說。
畢竟現在的法正還不是四十歲的高階謀士,他的官位還只是一個十八歲的縣令呢。
勸人稱王的功勞,怎麼能讓一個縣令得到,就算他家是右扶風名士望族出身,在五丈原和陳倉道兩次戰鬥都立了功,現在應該稍微升一升,那也沒多大空間。
而今天魯肅又不在場,因為魯肅還在河池縣呢,只有法正因為獻上樊稠的首級才出差趕上來沔陽,其他劉備身邊謀士文官確實不多。
張飛只是嚷嚷了幾句贊成,也沒多想,武將裡面甘寧、典韋也沒有政治敏銳,只管起鬨附議,還是徐晃比較有腦子,拿胳膊肘捅了捅張飛。
“有什麼你就說,撓什麼撓。”張飛一抬胳膊把徐晃撥開。
徐晃低聲說:“此議由一縣令首倡,主公不怕兒戲麼?在座諸人,當請右將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