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4章 境界高下立判,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關羽和趙雲的登壇盟誓儀式,做得非常紮實。

不但讓河南尹百姓見識了各路諸侯、包括一位前宗正的使者,認可劉備代管玉璽的權力。還在盟誓儀式上巧妙捧哏,把玉璽的發現經過、契機,全部明明白白說清楚。

讓軍民知道劉備軍是因為“掩埋被董卓發掘的皇陵、收斂百姓與宮人死者的屍首火葬、治理災後瘟疫”,這才天命所歸天佑仁善,在收屍治疫的過程中拿到的。

來聽故事觀禮的數萬軍民,還人人領到了三天的粥食充飢,讓他們可以渡過眼前這陣子難關。

反正緱氏縣的存糧還有一些,雒陽官倉裡也有楊懿留下來的,關羽趙雲走的時候也帶不走,剩下都歸朱儁那點可憐的兵馬吃用,稍微舍粥施恩百姓也施得起。

用不了多久,隨著這些百姓逃荒流亡,劉備上洛時“與民秋毫無犯,還幫收殮”的事蹟,就能越傳越遠。

甚至謹慎如趙雲,都因為出發之前被李素帶壞了,喊出了幾句簡單通俗易懂的口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一時傳唱甚廣,看了典禮拿了舍粥的流民都學會了怎麼唱,唱得因糧於敵的孫堅都有點慚愧了。

雖然真相是:雒陽沒東西可搶了,空房子也夠住,所以犯不著枉做惡人。

沒東西拿,總要把“昨晚好事留名”的宣傳工作發揮到極致,這比玉璽還值錢得多。

忙完這一切,大約也到三月中旬了,關羽、趙雲就拔營起兵回蜀中。來的時候八千兵力,回程只剩六千多人,這麼多硬仗打下來,損失肯定是不小的。

不過因為是跟西涼軍打,繳獲也不少,來的時候八千人只有三千人有馬,回去時六千多人每人都有馬,鎧甲也升級了一批。

部隊人人有馬,行程也快了一些,離開雒陽南下三天,就回到南陽郡境內的出發地魯陽。然後問袁術要了十幾天糧草、袁術也不得不捏著鼻子給了,三月下旬,部隊到了襄陽,就開始分道。

關羽讓徐晃帶著漢中太守的本部兵馬,三千多人,走上庸道、沿漢水溯流而上,回南鄭駐防。之所以這麼安排,是因為關羽帶了玉璽,他本人必須親自回成都跟劉備交代情況、聽取指示。

但他的部隊犯不著兜那麼大一個圈子,就交給徐晃。而周泰、甘寧都是擅長水戰的南方將領,後續或許平定南中還有用武之地,就跟著先回成都。

上庸道經過李素指點、屯田設定裝卸點、船閘、分段航運,如今已經可以順利在武當縣(後世十堰)以上河段通航了。

這兩年裡,漢水上官軍新建造的大小船隻足有兩三百艘。就是運輸成本和人力耗費還比較高,好幾處要大量民夫扛貨透過落差較大無法過船的地方,所以才需要那麼多船。

徐晃帶著部隊經過時,看到武當縣與上庸縣之間那好幾片總面積達數百萬漢畝的沼澤區,經過兩年的整治,居然都已經變成了肥沃的芋頭田。

樣子就跟後世崇明島那種沖積淤灘堆出來的芋頭田一樣,淤泥田只高出水面數寸,方方整整每塊大約兩三畝大小,淤田與淤田之間是挖深的河溝,可以直接讓漢水緩流沖刷。

種地的時候百姓都是乘著小木船穿梭于田塊間的河道,拿著跟船槳一樣長的大木杓從河裡堯水往芋苗上潑,灌溉也極為方便。

徐晃也是第一次逆流經過這裡,他原先也見過百姓種植芋頭,但都是在坡地上種的,灌溉很費力。漢末根本沒有這種直接把沼澤地堆肥沃老淤泥種的,所以收成根本不能相比。

後世的紅芋畝產大約有三千多斤,喜水易種的白芋只有一千五百斤左右,是比較傳統的品種。

漢末沒有那麼多選種育種,基本上都是白芋,但別人在坡地上種也就兩三百斤每畝的收成,或者說五百漢斤。李素用淤泥和強灌溉,竟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千年軍國

行者雷昂

庶女天下之妃同凡響

雲淺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