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3章 處置玉璽,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這幾句話,用來形容趙雲此時此刻看到的景象、以及他主公和他敵人面臨的抉擇,再貼切不過了。雖然這幾句詩還沒有被人寫出來,趙雲也不知道。
因為怕沾染疫氣,趙雲特地讓士兵挑沒有投井宮女的乾淨水井打水,所以等了半刻鐘才打來水。火堆裡撈出來的那玩意兒也冷卻了一些,熔融的黃金已重新凝固,只不過是流淌在旁邊的地上凝固,那個角已經缺了。
等著打水的這點工夫,趙雲心中也琢磨過了:黃金都能熔融而這東西沒壞,那估計不是石頭就是玉了。普通石頭怕是沒有被黃金鑲嵌的待遇,那不就只能是……
黃金的熔點不但比鐵低得多,甚至比純銅都低,溫度破千就能化。而且黃金是導熱性最好的金屬,極易吸收火焰的熱量。
所謂“真金不怕火煉”並不是指黃金不易熔化,而是指化學性質穩定,不會氧化發黑、不發生任何化學反應,你反覆熔鍊幾百遍,單質黃金還是單質黃金。
而“試玉要燒三日滿”,則是指唐宋以前的傳統玉(和田玉)比熱容高、導熱性差,這才有“冷玉燒三日不暖,暖玉凍三日不寒”的誇張傳說。
很多現代人不理解古玉的這種物理特性,主要是因為明清以後流行的是翡翠,也就是緬甸玉、硬玉,翡翠的比熱容與導熱性沒有那麼鮮明的特色,也就導致後人不懂。
但唐宋以前流行的是和田軟玉,以漢朝為例,21世紀的遊客還能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看到“皇后之璽”,那就是一塊西漢的後宮璽印,用的是和田羊脂玉。而先秦的和氏璧,工藝選材思路應該也是與之一致的。
趙雲用溼麻布擦拭了一下,把層層木頭和布料焚燒的灰燼擦去,果然露出了羊脂玉的色澤。
趙雲知道這定然是極為貴重的東西了,奈何他不認識印璽篆文,想了想還是讓親兵喊來關羽一起看。
關羽很快就來了,他文化水平還是高些,畢竟古書讀得多,對歷史很精通,稍微一看,就肅然頷首:“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那該是傳國玉璽了,與《史記》所載李斯為始皇帝所書印文一樣。”
關羽警覺地左右看了兩眼,今天他要是自己就是實質上的一方諸侯,這事兒可以直接拍板決定如何處置。
但問題是,他只是因為劉備當初被皇甫嵩勸阻擠兌、不能親自討董,才只能詐稱自立的漢中太守,實質上他還得效忠劉備。劉備親自沒來,這麼大的事兒怎麼好直接決定?
趙雲也意識到了關羽的沉默是為什麼,想了幾秒鐘,勸道:
“此物雖然珍貴,卻也是取亂之源,不可不慎。依我之見,雖然此處這些親兵,都是從徵張舉時就跟了多年的袍澤心腹,不至於有人洩密,但還是坦蕩一點,事無不可對人言,跟朱公說明一下,然後再送回漢中,請朱公定奪。”
趙雲很清楚,玉璽雖然代表天命,但從來沒有因為玉璽就能得到地盤的,還得自己實力、天下人望到了那個程度才行。
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玉璽唯有德者居之。
如果私藏被人發現,罵名、攻擊會源源不斷而來,劉備素來忠義的表現也會被人抨擊。
這次來雒陽救火、拯救河南尹殘餘百姓,本來就不是圖利來的,而是為了“市義”,向全天下昭示“董卓害民,劉備救民”的壯舉。
這個事蹟傳遍天下,沒撈到實體利益也無所謂的。將來劉備以順誅逆,無論打到哪裡,首先民心基礎就能好很多,這是隱性看不見的收益。
反正討董的軍糧都是袁術、孫堅出的,劉備就損耗點兵力、兵器,付出代價也不大。
既然如此,關鍵不是是否拿下,而是不能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