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12章 歸己之功為天有,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前做出的一些事蹟,比如“高祖託夢劉備,地震讓漢源改道”這些,都被人認為是天命神蹟,沒人去解讀裡面的科學原理,不敢也沒機會解讀,都保密著呢。
所以世人不知道李素在地理勘測方面其實有多牛逼,他的部分早期成就被歸功給神了。
別人是“貪天之功為己有”,
李素是“匿己之功託天有”。
……
於是乎,問題就變成了:高架部分造價至少四十億,再加上沿著山修的廉價、無需架空部分,再加上測量費,精確設計勘測,整個專案,至少是五十億錢!
但造好之後,好處也非常明顯,可以解決至少幾百年的首都生活用水問題、並且讓首都新城在選址時就完全不用冒向水災內澇妥協的風險。
還能讓首都選址時不用佔用適於灌溉的周邊耕地、選址選在相對更便於關東漕運物資支援的位置……這些好處都能收穫。
要知道,少佔用雒陽周邊的耕地,那價值可不是遠方同樣面積耕地能比的,這裡面至少價值差有兩三倍。
道理也很簡單:按照甄宓之前在長安種地、給百姓包銷新鮮蔬菜的經驗,特大城市周邊的地,未來都可以全種蔬菜,農民自己的口糧都靠外面運,他們只負責提供難以長途儲運的、易腐的新鮮蔬菜。
如果雒陽旁邊田不夠,未來這裡有幾百萬人,河洛平原兩千萬漢畝都種上了新鮮蔬菜,還不夠河南尹本地人口吃,那雒陽人在吃菜問題上就會陷入內卷。
蔬菜會漲價到“讓雒陽最窮的那批人因為買不起、放棄吃新鮮蔬菜的念頭”為之,靠市場的無形之手價格槓桿來倒逼壓制窮人的需求。
如果要從虎牢關外運蔬菜過來,那對不起,船隻幾次倒騰轉運、碼頭倉儲等船……這些都要時間,一路上多拖延幾天,要腐爛掉多少?或許從酸棗運來的蔬菜,一大半都腐爛了,除非做成鹹菜,否則運過來損耗極大。
這就是特大城市周邊農田的額外寶貴性所在,它提供的是特大城市市民“吃到本地菜”這個剛需的唯一解決辦法。在沒有冷藏保鮮技術出現之前,對首都地區的國民生活水平至關重要。
所以,一座百萬人口的城市,往高處乾燥之地選址、把河谷耕地讓出來,收益絕不是賬面上那麼多耕地那麼簡單,要乘好幾倍。
而這一切的好處,代價就是要拿出五十億,修高架!一橋飛架南北,從原本伊洛河上凌空而過,從河谷南岸的伏牛山架到北岸的邙山。
中間本來按自然法則該快速下降的水位,逼著它不立刻下降,用石頭高架托住,把最後九成落差省到飛到邙山山坡上後再有序降,落差用在刀口上!
另外,黃河水基本上不能用,這個選項不出意外的話不用考慮太多。因為黃河水從雒陽舊城上游的小平津渡往上、出了峽谷之後,水流就很平緩了,黃河短途內可利用的落差不大。
要高架引黃河水,那得從小平津再往上游就引,相當於後世雒陽孟津縣的“小浪底水庫”那個位置。這個距離就比從伊闕引伊水還遠成本還高了。
而且黃河水到了下游也比較渾濁,雖然漢末安定郡和上郡、北地郡還沒被破壞成徹底的黃土高原,但黃河水肯定也是不如伏牛山段的伊水清澈的(伊水這一段的水質,可以去看看後世雒陽龍門石窟景區的伊川水,就是那一段)
這方面,李素也是傾向於讓未來首都人民儘量喝乾淨水的,早期稍微多花點錢就多花點了。
後世21世紀,東海之濱的吳越省,為了確保“讓省城人民喝上優質水”,不也是捨近求遠,從錢塘江上游的千島湖水庫就直接修高架拉專線水管到錢塘城裡,也就是那個“農夫山泉有點甜”的取水地。這樣的行政決策考慮不勝列舉。
不過,既然是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