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3章 公爵的制度設計沒你想的那麼簡單,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會稽二十二縣,只封十縣,則未來再立其他功勳,加賞的空間還很大,不至於功高不賞。或許等建業攻破、孫靜授首之後,吳寧、豐安就會加封給李師。
因為本朝新設郡公制度,在一郡內增縣封地容易,要跨郡增設封地極難,容易逾越,還會導致後世胡亂效法。陛下對李師之封,是要垂範子孫的。
其次,如今雖然只給十縣,但會稽賦稅膏腴之地,都已經封給了。實際上佔了會稽八成之利,可謂實利重而虛名輕。
再次,朝廷規定封郡公者,子孫封地世減一縣。陛下選在縣數極多的會稽,給李師繼續立功加縣的機會。
如果他好好利用,將來晚年二十二縣全部獲封,傳之子孫。那就能子孫二十一世之後,才減到只剩最後一個縣,然後才不再減少,永持一縣。
遍觀朝廷輿圖地理,再要找出會稽這種偏遠、人口戶數不多,但縣數如此之多的郡,也是非常難的了。
縱然中興功臣、未來封公者有三五人,也絕無其他郡公能如李師這般,襲二十一世才減到剩最後一個縣的。”
諸葛亮把這幾點制度設計的關竅所在解讀給周櫻聽,周櫻這才知道原來裡面有那麼多門道,已經是用心良苦既給夫君讓利,又不至於讓制度本身變得鬆弛、施恩氾濫。
周櫻沒見識過那麼長遠的打算,在簾子後面下意識咬了咬嘴唇,嘆道:“二十一世才減到只剩一縣……這也想得太長遠了。
先漢傳一十二帝,後漢傳一十二帝,兩漢一共才二十四帝,還有不少是平輩兄終弟及。除掉那些,先漢九代後漢八代,人君才一十七代。二十一世怕是五百年才用得完。”
周櫻不懂政治,她內心還是很擔心陛下這次中興,能不能兌現五百年……
不過,她這番隨口感慨,其實還是算少了,因為皇帝普遍比大臣壽命短。
比如東漢那些“四世三公”,哪個不是超級長壽——當然這也是倖存者效應,可以理解為要靠資歷熬到三公,都得上年紀。原本有這種潛力的家族可能有幾十家,但只有楊袁這兩家連續五代人都足夠長壽。
袁家西漢開頭的時候不算望族,無法考證四百年裡繁衍多少代。但楊家是劉邦的時候就封侯了,傳到楊彪才第十一輩,楊修第十二輩。而同期皇帝已經傳到第十七輩了,楊家硬生生靠壽命擠出來五代人的差額。
(注:楊家在兩漢之交的那兩代人壽命特別逆天。楊家東漢第一代三公楊震,初次拒絕鄧騭徵辟是107年,他父親楊寶拒絕王莽徵辟是7年(當時還是西漢,王莽沒稱帝,傀儡了孺子嬰)。父子兩代人拒絕徵辟的間隔居然整整100年,經歷了王莽和光、明、章、和五代皇帝。)
然而,周櫻已經覺得五百年遙不可期,那麼久的所謂“皇室處心積慮施恩”很難足額用到。
可是,在諸葛亮眼中,這一切還遠遠沒完呢。他意識到簾子對面的小師孃沒見過大世面,只好稍稍停頓一下,等對方消化了這些資訊,他再往下解讀後續的籌碼和深意,並且把措辭組織得更加委婉一些,免得嚇到對方。
只聽諸葛亮繼續分辯:“師孃切勿胡思亂想。李師擅洞察治亂之道,革數百年弊政、續貧庶之民生,根除妖惑人心之輩的邪說,將來天下承平之久,豈凡俗可料。
陛下希望李師的爵位傳續五百年,這還只是基礎,背後還有其他深意,希望李師的後人也勤謹協治,安撫地方,家國兩利。如此,還有可能讓公爵的多縣封地傳承更久。”
周櫻已經聽得目眩神馳無法想象,只是心虛虛心地請教:“不知還涉及到什麼朝廷法度?”
諸葛亮:“國朝法度,地方諸縣,萬戶以上設令,萬戶以下設長,品秩也根據戶數有所不同。
縣過萬戶、不足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