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3章 統治階級才能學的歷史課,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行政理念的典故,還是為了起到寓言警示作用的。而皇帝、顓頊、帝嚳根本沒有什麼有教育意義的典故,純就是家譜。
不光劉備讀了會鬱悶,很多不懂正統論的人,如果讀《五帝本紀》,也會懵逼,都什麼沒價值的流水賬!
不過,在蔡邕這樣的行家眼裡,情況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蔡邕是直接透過現象看本質。
他微笑著聽完劉備吐槽,捻鬚啟發道:“陛下覺得這不過是家譜籍貫流水賬,也不奇怪。天下讀書人,讀到這一篇,一萬個人至少九千九百九十九人,是跟陛下一樣的想法,不知其中另有深意——所以,才民智可用。
讓老臣為陛下梳理一下吧,《五帝本紀》的譜系籍貫部分,幾句話概括,大致是什麼意思呢?
黃帝是有熊氏少典之子,有二十五子、建氏者十四人,黃帝自己正妃嫘祖為西陵國人,其餘納妃又分屬何氏,所以其子有混入那些氏的血統……
再到黃帝之子玄囂、昌意,分別娶妻東夷鳳鴻氏與蜀山氏。
昌意生帝顓頊,而玄囂之孫為帝嚳,帝嚳又生摯、放勳,初立摯,不賢而天下人改擁放勳,是為帝堯。連最後的舜,都是黃帝八世孫、帝堯的女婿……
總結下來,黃帝為五帝之首,第二的顓頊是他次房的孫子,第三的帝嚳是他長房的曾孫,堯是重孫,舜又是另外一支的八世孫……”
劉備聽到這兒,有些頭髮昏,他連忙擺手表示希望提速:“太傅,朕雖讀史不詳,不過這些還知道,雖然記不清五帝后四個分別是黃帝哪一房哪一支,好歹還記得輩分,能直接說重點麼?”
蔡邕無奈地搖搖頭:“重點就在這裡啊!可惜,老臣為陛下如此剖析,陛下卻沒有注意到——難道陛下覺得,顓頊帝嚳堯舜,他們真的是黃帝的子孫麼?
五帝本紀末尾,太史公言: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太史公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儒家所尊《尚書》,推崇的是‘三代之治’,也就是堯舜禹,所以只記載到堯以下,本來是沒有五帝前面三位的,太史公是從《春秋》、《國語》中擇善而錄,才補齊那麼多——他為什麼要補齊?他補齊的時候,真的相信《國語》裡面多出來的這一部分麼?”
劉備愕然,他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他也沒哲學論證過三皇五帝的真實性:“難道不是麼?”
蔡邕:“史家有個不能言傳之秘:上古之史,發掘的年代越晚,挖掘出來的史料內容卻越早。《尚書》早於《國語》,國語卻能增補前者未聞之事。
編《尚書》之人,竟不知天下曾有黃帝、顓頊、帝嚳,只知堯舜。
陛下難道就沒想過,這是因為《尚書》成書之時,華夏的範圍還不包括‘東夷’和‘巴蜀’,所以堯舜世系籍貫狹窄,東夷人巴蜀人不算是‘堯舜子孫’,也無所謂。
不會影響周天子的天下觀、不會覺得‘華夏’與‘夷狄’相比,華夏的疆域範圍概念太小。
而《國語》成書略晚,或許當時齊魯已盡並萊夷(東萊),秦人也已通商巴蜀,所以堯舜之上,需要有更古的人君,他們還有側室、旁支分別是娶東夷女、蜀山女所生,蜀山女所生的昌意還要降居若水(雅礱江,就是越巂郡一帶)
這一切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堯舜不夠久、他們的子孫覆蓋不到東萊巴蜀時,再造一個堯舜更古的祖宗,讓堯舜有遠房堂兄弟是巴蜀人、東萊人,所以華夏才自古以來都擁有巴蜀和東萊的正統,他們都是黃帝子孫。
另外,左丘明的《國語》上,其實說得比太史公採信的那部分更多,《國語》除了五帝之外,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