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5章 諸葛亮:打一杖就能總結出一本兵法,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進合擊同時到達,那學會的一方可以多投入數倍,比如毛奇的20萬。
不過,或許有人會奇怪:諸葛亮又不可能預測毛奇的存在,他如何會預測出“通訊和交通科技的進步,能增加外線優勢一方的容錯性,而且內線優勢和外線優勢轉變的臨界點,是每一方兵力達到十萬人”呢?
答案是:諸葛亮依然是從歷史中找答案,比對思索之後,才這麼寫的。
不得不承認,華夏悠久的歷史是一個寶庫,哪怕是漢末的人,能夠找的前人經驗也已經足夠用了,關鍵只是看讀史的人自己智商如何、會不會觸類旁通總結。
諸葛亮從歷史上找到的那個“毛奇型”的人物,便是韓信。
理由很簡單:垓下之戰,楚軍十萬,漢軍三十萬。而韓信是紮紮實實做到了“三十萬人分進合擊、同時對項羽輸出,不給內線的項羽抓住各個擊破的時間差”。
可見,韓信是一個不需要電報和火車等技術手段輔助,也能如臂使指精確把三十萬人同時、不同方向投入同一戰場地點的人。
反觀韓信用兵,其實動輒是幾十萬一起用,微操不用太好。當己方兵力超過十萬時,微操不是最重要的,讓幾十萬人同時進入站樁輸出位置才是最重要的,剩下的只要F2A上去就可以了。
對面的項羽,是當時天下第一的內線名將,一輩子其實沒有發揮出過幾十萬人群毆的完全威力過,項羽能做到帶十萬人時、遇到同樣數量級的對手天下無敵。
遇到有好幾十萬人的對手時(劉邦、章邯),項羽能做到“不讓敵人的幾十萬人同時堆到我面前,讓敵人被我殺了十萬後再上十萬,後續敵軍還沒打先因為先鋒被滅士氣狂降,這樣不管敵人是三十萬還是五十萬我都能慢慢滅完”。
韓信的微操其實遠不如項羽,但韓信能讓三十萬人同一瞬間堆到項羽臉上、讓三十萬人同時站樁輸出十萬楚軍,而不是“後排二十萬堵在射程外逛GAI、前排十萬死光了後排才有位置輸出”,做到這一點就贏了。
諸葛亮結合今日的實戰收穫,以及與歷史的比對,寫到這兒時,他甚至忽然靈光一閃,對《史記》上一句本已耳熟能詳至極的老生常談,有了新的認識:
《史記.淮陰侯列傳》裡寫劉邦跟韓信聊眾人帶兵才能、韓信評價劉邦說“陛下將兵、不過十萬。臣之將兵,多多益善”這番話,基本上是個讀書人都知道。
諸葛亮原本讀書,讀到這裡,也無非是覺得這說明劉邦雖不擅用兵卻善於用人、善於駕馭文臣武將。
但此時此刻,隨著他自己也在寫總結野王之戰的兵法,再回憶起淮陰侯列傳裡這句話時,他豁然開朗:
韓信評劉邦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劉邦和項羽,都是內線作戰型將領,他們外線分進合擊統兵的才能還有所缺陷!(劉邦的外線當然比項羽的外線更爛得多)
韓信這番話是他自己對內線將領和外線將領用兵效率臨界規模的樸素認知!只不過韓信不會寫兵法,沒有把這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經驗總結出來!(也可能是韓信不想總結,想敝帚自珍作為獨門經驗)
“雙方各自兵力規模十萬以下,內線名將的指揮上限更高。雙方各自兵力規模遠超十萬,外線名將的指揮上限更高。但能駕馭這種程度的外線名將,數代難遇。
有漢以來,僅有韓信。便是衛青也做不到千里奔襲、分進合擊同時抵達,故時有李廣迷路誤期等歷史教訓。而霍去病更是隻能做到項羽型的單路出擊內線名將,戰術還遠不如項羽,多線戰略統籌無從談起。
若無妙到毫巔的通訊和交通掌控力,就只能指望後勤與軍情傳遞技術的進步,來彌補短板。此番我軍有望彌補外線諸軍合擊的時機把控,也得仰賴我軍比袁紹軍更快的軍情傳遞和後勤行軍速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