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5章 諸葛亮:打一杖就能總結出一本兵法,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關羽趁著文丑張遼麴義會師之前,最後狠狠給了張遼一下。再加上當日麴義試圖“圍魏救趙”失敗,袁軍累計折損有生力量過萬,還死了個校尉級的將領郝萌,可謂是銳氣墮盡。
對於依然有近四十萬雄兵的袁紹來說,這一連串失敗造成的實質損失,其實還是可以接受的,但部隊士氣被這麼折騰,著實是低迷得可怕。
眭固死在石門奇襲、楊醜死在野王速破、郝萌死在張遼被野戰打崩……從險關奇襲到堂堂正正的城市攻堅,再到正面野戰,關羽從三個角度論證:袁紹軍不管跟漢軍打什麼戰爭模式,都不是對手!
而隨著關羽在正面戰場的勝利、袁軍不敢再戰,暫時陷入抱團過冬的收縮守勢。作為太尉長史的諸葛亮,也在後方的野王城裡坐鎮,偷空寫他人生中最初幾篇兵法。
原本歷史上的諸葛亮,一生中就寫了《兵法二十四篇》,這一世有了李素的教誨和更多的實踐經驗,他寫日記寫筆記總結人生經驗的操作自然也不會少。
而且,原本的《兵法二十四篇》,說是兵法,其實真正論述打仗的也就是最後面三分之一那些篇。前十五篇都是關於內政、錢糧排程籌措、用人、考核、治軍、軍法之類的內容。
這一世,諸葛亮要寫的東西多得多,自然不會把所有東西雜糅在一起。內政用人科技數學這些都會單獨開坑,兵法就專注于軍事,最多算上後勤和治軍。
此次,趁著冬季作戰的閒暇,他先從治軍和後勤排程寫起,又寫了攻城戰的一些心得,最後寫到對關羽野戰經驗的總結。
因為還年輕,才十八歲,諸葛亮也沒打算寫得多完善,所以是不停開坑、慢慢填的狀態,沒狂妄到覺得自己能一下子寫完本。語言措辭也偏向於口語筆記,後續根據實戰經驗積累保持更新就是,等將來要完本了,再用凝練優美的文筆重寫一遍。
“太尉河內之戰、野戰數勝的經驗,證明數萬規模的中型兵團作戰,內線排程一方在集中優勢兵力方面有絕對的優勢。
張遼麴義之所以敗,就在於數十里的犄角援護距離,需要兩個時辰的行軍集結。這種時間差在正常交戰速度時並不會有明顯漏洞。
但是在關太尉超出常人預期的高速兵團集結出擊能力面前、以及我軍出擊紮營位置與張、麴本陣恰到好處的距離,加上配合適當的離間遲滯,就漏出了被各個擊破的的破綻……”
諸葛亮不但總結眼下這一戰的經驗,還引經據典,盤點歷史上同類的戰役、去蕪存菁、求同存異,比對分析。
最後,諸葛亮總結出一條他覺得很有道理的規律:當交戰雙方可以在一場戰役中排程的總兵力低於十萬人的規模、交戰雙方一線總兵力低於二十萬人時,“內線作戰”一方有絕對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先機。
“內線作戰”這個後世才出現的軍事術語詞彙,諸葛亮當然沒有直接寫,而是用他自己的語言組織了一下。但意思就是“兩軍對峙時居於中央位置、機動距離較短的一方”。
比如這次野王周邊之戰,張遼在野王北的丹水邊,麴義在野王東的沁水邊,相互排程沒中間的關羽快,這就是個機會。
如果此時此刻李素能身在河北、看到諸葛亮寫下的這些兵法筆記,一定會大驚失色:這不就是後世19世紀初、歐洲兩大軍事理論家約米尼和克勞塞維茨總結拿皇勝利的重要經驗麼?
(注:克勞塞維茨大家都熟,不用介紹,約米尼比他名聲略小一點,但也是19世紀天下第二。克勞塞維茨被認為是反法同盟一方頭號軍事理論學者,約米尼則是法軍一方的頭號軍事理論學者,但他們研究方向是一樣的,都是研究拿皇為什麼打勝仗)
不過還真別說,關羽在河內之戰的連番勝利,其實原理跟拿皇在義大利那次成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