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章 終於忍不住了,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於“上策沒有奏效”這個結果,劉備陣營上上下下都顯得很寬容。

劉備一句都沒提“這個上策怎麼不靠譜”之類的怨言,

李素也毫不抱怨初次執行這種誘敵任務的趙雲“演技不夠好”,只是在趙雲回來後,拍拍他的肩膀,隨口關照:

“子龍,是我疏忽了,忘了交代你更多細節。下次再有機會執行這種‘明明不是去繞後偷家,但要假裝成繞後偷家’的任務時,我跟你一起,你好好學學什麼叫演技,自己總結一下。當然,我去誘敵也不一定成,稍微多幾分成算吧。”

趙雲這人,謹慎是謹慎的,敏銳度也夠,就是沒有李素這種學外交畢業的影D級演技。

不過他倒也虛心好學,態度很不錯:“多謝軍師指點,下次一定注意。”

整個劉備陣營的內部團結氛圍可見一斑。

上策不成,劉備只好真的繼續往下演,演“大貨車被封道了,咱就真拿小電驢跨市送快遞”的戲碼。

大軍分出一小半步兵部隊,由張飛為將、李素親自督導、趙雲帶路,跋涉行軍二百里,去襄平城外紮營。

而劉備和關羽、魯肅等,則繼續留在遼隧要塞正面,跟敵軍主力對峙。

周泰則負責保護後續從遼隧到襄平陸路運糧的運輸隊。

因為有李素隨軍,張飛這一次行軍的演技,就比趙雲好多了。

什麼多立旗幟、減兵增灶這些基操勿6的虛張聲勢演技,幾乎是信手拈來,有多少上多少。

以至於張飛其實才帶走了三千步兵,但是落在遼隧敵軍眼中,還以為至少有一萬多人的劉備軍主力真的繞後東進了。

與此同時,遼隧大營裡的劉備軍,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增兵減灶,一萬多人吃飯,每天大營裡冒出來的炊煙數量卻比往常少得多。

李素走之前,關照劉備分出一些士兵,去南面遠離敵軍哨探範圍的山林裡,大量伐木採薪,燒製木炭,然後把木炭運回大營做飯,這樣直接燒木柴的比例就極大減少了,產生的炊煙自然也少。

不過木炭能夠烹飪的食物種類比較少,李素也不得不提前發明出一些發酵麵糰的簡單餅食,改善劉備軍的主食飲食結構,如此一來,就能神不知鬼不覺靠木炭解決大軍做飯了——

這個時代原本就是有火燒之類不發酵的死麵餅的,只是缺乏發酵面。李素之前在遼東這幾個月,閒著的時候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也有透過穀物發酵和做酸泡菜之類的手段,把各種食物發酵酸水跟麵糰混合做實驗。

雖然初始的科學實驗經常失敗,前前後後糟蹋損失了幾十石麵粉,但好歹是試出了幾種不會讓人吃壞肚子的穩定鮮酵母麵糰——

試驗期每次酸化後膨脹的麵糰,李素都會讓人烹飪熟,然後找一些饑民來試吃,他自己是不會吃的。如果會讓人拉肚子,那就是實驗失敗了,拋棄這個菌落群。直到試驗出可以把麵糰酵大又吃不壞的為止。

這種天然鮮酵母群落,其實並不是純的酵母菌,裡面還有醋酸菌、乳酸菌這些菌類混合物。

所以實際上發酵出來的產物不僅有酵素,也有醋酸和乳酸。做的麵食肯定會有酸味,味道跟衣索比亞菜系裡的英吉拉餅差不多酸。

有了原生酵母之後,後續就不用再每次專門培養酵母了。只要把前一次做麵餅的麵糰用好後留下一塊、加入到新一次做餅時的新面裡,新面也能發酵起來——就跟《中華小當家》裡演的那樣,這種東西叫“老面”。

……

連續幾天,種種跡象都顯示往襄平方向機動的漢軍規模,遠遠比留在遼隧這邊的多得多。

遼隧這兒的叛軍將領,主要有兩人。

主將張豪,原本是張純當中山相時的下屬,中山都尉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遊記

指點江山

火影:我五條悟最強

不吃香菜就吃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