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章 劉縣令棄官,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畢竟劉備離京已有將近十天。但做局需要,他們只能揣著明白裝糊塗,等李素“正式稟報”後再假裝“恍然大悟”。
演得也是挺累的,劉焉的勢力,估計在這背後也花了不少資源,自以為把劉備和李素當成提線木偶一樣在操縱。
與此同時,在李素把上述情況正式反饋之後,又過了兩天,李素之前在甄家工坊訂貨的第一批防止印刷滲染的楮皮紙,也已經正式造好曬乾、可以用於印刷了。
這批紙的原料並沒有充分浸漚,前後只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出品,所以造出來的紙壽命會短一點,但印東西是沒問題的。
雕版也已經在等紙的過程中雕好了,就等紙一到立刻就能印——
雕版過程中,當然也遇到過一些技術難題,比如一開始李素都沒考慮到陰文雕版雕出來的字是反的,所以讓鍾繇抄寫的在正常的紙上,沒法翻轉。
但這些都好解決的,李素讓鍾繇在很薄的絹帛上重新抄了一遍,這種絹帛是拓印章專用的,透墨性比紙更好,寫完後絹背面也能清晰印出字跡,所以把絹反過來蓋在木板上、讓木匠順著反的字刻,就能刻出可以印書的雕版了。
李素還做了一個滾筒狀的、外面包裹類似海綿一樣吸墨材料的工具,用於給雕版刷墨,免得墨沾多了楮皮紙也撐不住。
總之一番折騰,總算是把這世上第一批黑底白字的陰文卷軸書印了出來。
給劉備授官未遂後的第三天,這批書就開始在雒陽流傳開來了。
最初的賣家,是甄家的商鋪,他們就跟原先賣紙一樣賣成品書。
畢竟這個時代原先還沒有書籍這門生意,大家都是買紙回去自己抄的,就算有交易,也是讀書人之間買賣,沒有商人批次賣的。
……
三月初四,也就是《孝義錄》開賣後的第二天。
李素一早去衙門裡點卯,處理了些事務,等著逮到公務的空閒,就翹班溜出來。溜到甄家商號,向管事張亮查問一下賣書的情況。
張亮對李素的態度,著實比較兩面化。
一方面很感激李素髮明瞭這門新生意(雖然現在還對甄家人技術保密),看起來整體行業前景很開闊。
但另一方面,最初出版的這本書,質量確實不咋地,賣得不太好。
張亮便如實相告:“先生,自昨日起,來這兒看新鮮的人不少,很多人試讀了之後,也覺得故事精彩,也頗有教化之功,發人深省。但很多人覺得這書價錢太貴,於仕途經學並無補益,捨不得花錢買。”
李素對這個暫時的結果,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他沒想到,大家不買的主要原因居然是嫌價格貴。
他便耐心問道:“這書價格還貴?光是賣紙,這樣一張長卷,蔡侯紙都要十幾錢,左伯紙更是要三十錢。我造的左伯紙,比尋常左伯紙質量還好,光賣紙賣四五十錢,因為稀缺,恐怕也不為過吧?
我還把字弄上去了,只收一百多錢一卷,貴麼?這一卷好幾千字,找個文書抄寫,手慢也得抄幾天,讀書人的時間,一天不得至少當得百錢工錢?”
李素非常中肯地剖析,一度以為是甄家的人不會做生意,不會給客戶找參照物件說服,才導致客戶不肯掏錢。
另外,或許有人會覺得一張紙賣十幾錢到幾十錢太貴了——但實際上,這個時代的紙是非常長的,也就是跟後世宣紙一樣寬闊,比宣紙窄一些,但更長。
因為漢朝的人寫書的習慣,還沒脫胎於竹簡,竹簡就是很長一排竹片捲起來的,有紙之後舊習難改,也就依然做成長長的卷軸。所以書才是以“卷”為單位的,一張長紙寫滿卷好就是一卷書了。
沒有蔡侯紙之前,這樣面積的一條絹帛,至少要幾百錢。紙只賣十幾錢到幾十錢一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