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翊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歷史文化之旅,我被大獎砸中了,張翊可,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進,基本儲存完好,尤以第四、五兩進依然保持了明代風格,沒有受到改建破壞,臨街府門今已改成店鋪,略加修繕,便可恢復,已劃入金東門保護規劃內。
這座氣勢不凡的府第初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正式改建為大司馬府。這座大司馬府的第一位主人為贈封兵部尚書成璡。
成璡,字公楷,明初興化人。洪武廿二年(公元1389年)以貢生入仕,歷官代州學政、蔚州知州和北平佈政參議。後因跟隨燕王朱棣(後來的永樂皇帝)參加“靖難之役”有功,先後被贈封吏部左侍郎和兵部尚書。兵部尚書在古代稱謂“大司馬”,府名由此而來。
走進大司馬府,給林薇的感覺是房子多,共有13個院落,東西兩軸13進,一個一個小院子串廊連。
來興化的第三天,林薇一行去了江西會館。
位於東門歷史文化街區玉帶路南側的“江西會館”,又名“萬壽宮”,為清朝年間在興化經商的江西人所建,呈江西江右民居的贛派建築風格,外牆青磚上鐫刻有許多“江西萬壽宮字樣,歷經百年風霜雨雪,至今清晰可辨。江西會館為研究興化晚清時期金融、商貿和對外交流狀況,提供了實物佐證。
又去了東嶽廟。
東嶽廟全稱“東嶽神廟”,原名“東嶽行宮”,位於東城內東大街以北,佔地面積800多平方米,是興化城儲存完好、香火最盛的道教聖地。
興化東嶽廟建築,冠冕堂皇、殿宇軒昂、氣勢恢弘,尤以大殿最為久負盛名,民間一直流傳興化籍狀元宰相李春芳為孝敬母親而修東嶽廟大殿的傳說,更為其增添了幾許傳奇色彩。
還去了四牌樓。
四牌樓乃是興化狀元李春芳所建造。他高中皇榜之後,便在故鄉建造四牌樓紀念。四牌樓曾經被戰火焚燬,但是當地政府重新修建了起來。
位於泰州興化市城區中心位置的四牌樓,建於明隆慶年間,距今約有400多年。在明代稱作“四攢坊”,清代後期改稱四牌樓。牌坊、牌樓是一種門洞式的紀念性建築物。一般為四柱三門或雙柱單門,唯獨興化四牌樓呈四柱四門的包圍式組合。其斗拱勾聯、雙層重簷、八角飛翹,四面坡的廡頂上攢成“五嶽朝天”,顯得莊重而典雅。四牌樓現有47塊匾額,除1塊舊匾、6塊仿舊外,其餘40塊分別趙樸初、啟功、沙孟海等40位我國當代書法名家重寫復建。牌匾的書體各異、流派紛呈,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四牌樓的裡面就是興化老城老街,櫛比鱗次的商店密密匝匝,兜兜轉轉很有味道。
林薇一行在老街漫步閒逛也別是一番滋味。
緊接著林薇一行又參觀了興化縣署。
興化衙署其歷史非常悠久,始建於北宋淳化年間,距今已1000多年曆史。
最初時的興化縣署並不在這裡,為了整合興化市歷史文化景點,縣署被遷移至此處重建,與興化市博物館、四牌樓、鄭板橋故居及老街形成了一片歷史文化街區,也是興化旅遊的名片。
興化縣署有正門、儀門、大堂、二堂、東西廂房及西園等組成,基本上是按照其歷史原貌修建。非常有意義的一個景點。
到興化的第四天,林薇一行到了寶嚴古寺。
改革開放後興化市人民政府將明代城隍廟依原樣改建成寶嚴古寺,使千年古剎風彩重現。寶嚴古寺具叢林格局,建築典雅精緻,殿閣生輝。大雄寶殿、天王殿雄偉壯觀,殿內佛像莊嚴、栩栩如生,經典法器一應俱全,藏經樓、經堂別具風格。
參觀了范仲淹紀念館。
2020年10月10日范仲淹所建官署後改為“丞署”,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歷時九百餘年儲存完好;現修復為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