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翊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歷史文化之旅,我被大獎砸中了,張翊可,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脈絡,伴千垛花海十里畫廊景區一路歡歌說古今。
興化是歷史名城,出過像中國四大名著《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像揚州八卦之首的鄭板橋等。
到興化的第一站林薇便帶家人一起到鄭板橋故居參觀。
鄭板橋故居面積不大,坐北朝南,前後兩進,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間。故居位於江蘇省興化市東城外鄭家巷7-8號。
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蓋世,是清代“揚州八怪”的領銜人物 。故居面積雖不大,坐北朝南,前後兩進,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間。現在是江蘇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座北朝南,粉牆黛瓦,有門堂、上下屋、小書齋、小廚房等建築,庭院清幽,蘭竹蕭疏,樸實無華,保持了“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大門門額上嵌有趙樸初手書“鄭板橋故居”石刻,門堂內上懸劉海粟題書“鄭燮故居”木匾一塊,堂屋正中長几上陳列有鄭板橋全身古銅色塑像一尊,栩栩如生,背後壁板為翠竹漆畫,饒有雅意,東西房為臥室,陳列有鄭氏祖傳錢櫃床、站櫃、書桌、洗臉架,壁上懸滿板橋木刻楹聯,書畫墨跡及遺物,朝北下屋三間,門額外負擔上嵌有板橋手書“聊避風雨”四字磚刻,庭院東側為小書齋,是板橋當年讀書作畫處,陳設古樸典雅。憑窗可覽,窗前小院內竹影婆娑,蘭花小吐,充滿了詩情畫意。
第二站來到趙海仙洋樓。
趙海仙洋樓又名趙海仙故居,坐落在興化城東門家舒巷15號內。洋樓始建於清代,是一座仿羅馬建築形式的三層樓房,附有亭臺、水池、假山等一套仿古園林院落。趙海仙洋樓相傳為光緒年間揚州某大鹽商出資,江都某大木行主獻料為報答趙海仙治病救命之恩,特聘請寧波匠人精心設計建築贈給趙海仙的。
小縣城難得有一座洋樓,很經典。
也是江蘇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接著參觀百年老字號中藥店上池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興化市昭陽鎮東城外大街十號。清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遷居興化的揚州人方石川在此購得前後三進、兩廂一樓明代建築,開設前店後作的藥號,取《史記扁鵲傳》中“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典故,定名為“上池齋”。
第二天,林薇一行繼續參觀了興化明城牆,城牆初建於南宋寶慶元年,當時為土城,元末坍塌。明朝洪武五年用磚重建,內外環水為濠。明代嘉靖三十八年,因抗倭需要加高至11米,外昂內卑,底寬13米。重立四門崇四樓,東為啟元門、觀海樓;南為文明門、懷薰樓;西為威武門、見山樓;北為肇魁門、仰宸樓。歷經南宋抗擊蒙古,元末張士誠起義,明末“三王”起義,以及近代抗日戰爭時期收復興化城等戰火,城牆斑駁殘敗。現僅存東嶽廟北側和東營街東側兩部分。
然後參觀了明清老街——金東門老街的傳統錫器行手工。
街巷之中,有一間店鋪很特別,是一間手工作坊,自古就有不少錫器作坊,雖然現在大部分都已經沒落了,但也有不少人活了下來,從牆上掛著的各種榮譽證書就能看得出來,這家錫器店是一家享有盛譽的老牌錫器店。
行至金東門老街。
金東門老街,位於興化市古城東側,這條老街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建築多為明清至民國時期所建,古色古香。
老街上有一座雄偉的石碑,名為“狀元坊”,也是其標誌。明嘉靖年間,興化人李春芳就住在此,中了進士,後官至禮部尚書、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
這是一座建於明嘉靖26年的狀元坊,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雙柱單門石牌坊。
參觀成家大司馬府。
成家大司馬府自南往北前後六進,今尚存前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