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翊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這裡是山城,我被大獎砸中了,張翊可,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林薇一行吃過晚餐步行回酒店,剛好路過雲端之眼的觀景臺,這次翊哥兒沒帶無人機,剛好上雲端之眼拍下城市夜景彌補一下遺憾。
人非常多,每一步都需要排隊,電梯達到以後還要爬幾層樓梯,就到了觀景臺。
觀景臺可以把渝中區和兩江交匯的景緻盡收眼底,夜景時人是真的多,每個地方都需要等前面人拍完才能擠進去。
白天來的話應該人會少很多,不過林薇覺得還是夜景更好看一些。觀看完就可以步行返回酒店了。
明天林薇一行決定去大足石刻一日遊,今天晚上早點休息好養精蓄銳。
第二天早晨林薇一行開車前往大足石刻遊覽。林薇邀請了一位老師一起對景點進行詳細的講解,以便了解很多歷史。
大足石刻其實是個統稱,主要以寶鼎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刻為主。其他還有一些鄉鎮有點散落的石刻,不過大多因為保護不好,已經風化。
寶鼎山 北山 南山都在縣城旁邊不遠,通常說的大足石刻主要指寶鼎山和北山。
北山石刻包括有晚唐、五代、宋的石刻,因為每個時代審美的不同、技藝的不同是很容易看出它們的時代的,晚唐的造型端莊豐滿,繼承了盛唐的遺風,五代的小巧玲瓏,飄逸瀟灑,而宋代的精緻優雅,比例勻稱,所以有“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的說法。
北山石刻,又叫“ 中國觀音造像陳列館”,根據觀音所持來進行稱謂,就是說觀音拿什麼法器就叫什麼觀音,就如在西遊記裡看的觀音拿著瓷瓶,就叫“淨瓶”觀音。
北山石刻也很生活化,有一尊水月觀音,它不像一般的觀音,坐姿非常隨意,放鬆,講解老師說這裡的石刻後期都是老百姓根據自己的想象來雕刻的,所以體現世俗化的趨向。
正壁觀音造像遍體瓔珞珠串,繁簡疏密有致。左側善財立像長眉隆頰,長髯掛腮,形象誇張生動。
經變,就是將佛經雕刻出來,北山石刻第254龕的西方淨士讓人印象深刻,它不大,但細節滿滿,人物、建築多多,卻充不顯繁雜擁擠,反而層次分明,充滿了透視感,林薇真的很佩服那個時代的工匠們。中間三尊像是”西方三聖“,上面刻的是西方淨土世界,中下部刻的是佛教世界裡的三品九生,下面和龕外刻了霧起末生怨和十六觀圖,而中間阿彌陀佛上方的小房子的造型被寶頂山博物館借鑑了。
136窟,轉輪經藏窟。刻於南宋 大慶 十二年至十六年之間(公元1142-1146年間)。
155窟,孔雀明王窟,刻於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窟內刻像950尊。窟內正中孔雀直立,明王坐於孔雀揹負的蓮臺之上,左右壁遍刻千佛。
176龕, 彌勒 下生經變相,刻於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龕內刻像173尊。正壁刻 彌勒坐像,左右壁刻經變中的菩薩 、文臣武將、男女居士和其他各類人物,內容豐富,雕刻精美。
149窟,觀自在如意輪 菩薩 窟,刻於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窟內刻像48尊,正壁為如意輪 菩薩 、觀音菩薩 等,左右壁浮雕諸天神像。全窟造像刻畫精細、儲存完好。
林薇一行遊覽完北山石刻已經是中午時分,先去吃個午餐,午飯後繼續遊覽大足石刻博物館。
中午吃的是重慶的特色小吃。
首先是重慶酸辣粉,酸辣粉以它的酸辣味而得名,是重慶民間廣為流傳的傳統名小吃。主要採用紅薯粉加工而成,因價廉物美,長期以來一直受人喜愛。重慶人吃酸辣粉可從來不在乎什麼形象,經常可以看到當地人在街上手端一碗酸辣粉直接吃起來。
然後是重慶毛血旺,這道菜是將生血旺現燙現吃,遂取名毛血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