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諜者,軍中反間也
酒釀番茄番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五章 諜者,軍中反間也,武則天重生為呂雉之後,酒釀番茄番茄,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想來也快了。”
呂雉頷首,卻不見一絲喜色。
儘管老趙王張耳新逝不久,但子女為父母服喪三年、以及三日不食之類的喪禮,此時非但未入漢律,而且只有極少一批儒生在嚴格踐行。
先秦時期,社會上普遍實行的是“既葬,除服”的短喪,不是儒家推崇的事死如生,而是有些黃老意味的“生事死止”,以逝者下葬作為終點,讓生者繼續好好生活。
因此,漢初的“沒而喪”律法也順應民意,一切從簡,子女為父母、妻為夫居喪,只需服滿三十六日,即可除去喪服,恢復自己的日常生活。
為此,叔孫通曾好幾次藉故找過呂雉,吞吞吐吐地說自己打算向皇帝獻策,想將儒家經典《禮記》中所倡導的關於奔喪、居喪的行為規範納入法律,最起碼,在道德方面予以大力褒獎。
而皇后總是斬釘截鐵地勸他死了這條心,
“奉常啊,朝廷絕無推廣嚴苛喪法的道理,也斷不會將其立為儀表的,我勸你不要白白浪費時間。
儒家那一套喪儀我都知道,很是鄭重,可你們一會兒讓大家三兩日不許飲食,一會兒三年不許嫁娶,是不是見不得天下人過些舒服日子?
好不容易止了干戈,咱們先別折騰了,好嗎?”
說實話,戰亂近十年,滿目瘡痍,全國哪一戶人家沒有死傷?
值此百廢待興之際,若家家戶戶嚴守繁瑣的道德之禮,凡遇喪事,便動輒幾天不飲不食、幾年不嫁不娶的話,那心心念念盼著社會人口增殖的朝廷,簡直如同白日做夢了。
叔孫通是善於變通的大儒,想通了這一節,便也不再繼續於此事上糾纏。
“算下來,先景王張耳早已大殮,卻仍在停靈,尚未下葬。
依照皇帝的意思,是要擇個吉日出殯,其實也是在等朝中人事安排妥當,再大辦葬儀。”
“是,張蒼回來了,對匈奴的策略有個頭緒了,再加上燕王那邊……也快了,他的這一手棋,也到了不得不下的時候。”
呂雉嘆道,魯元與張敖的婚事,將作為劉季拉攏趙地的手段,與新趙王的冊封一併辦妥。
並且,對多疑的劉季而言,僅在趙國安插一個丞相張蒼,是遠遠不夠的。
***
幾日後,張敖奉詔入禁中覲見。
待踏入殿內才發覺,此次覲見,除他與皇帝、皇后之外,便只多了一個陳平坐在旁側。
張敖猜測,這是要商定自己尚公主的親事了,便搶先一步,伏地叩首,
“前幾日,陛下問與匈奴和親之事,臣心內彷徨,卻於倉促之間無言以對。
臣自歸去,寤寐思服,忐忑不安,只恨自己沒有為了魯元而與那劉敬力爭。
奪妻之仇,不共戴天,臣願替陛下出兵,蕩平匈奴。”
“和親只是劉敬的提議,我們並沒有應允,何來奪妻之仇?
你這孩子,快起來入座吧。”
劉季彷彿被張敖驟然之間所行的大禮嚇了一跳,不由笑道,
“今日找你前來,一來為私事,一來為國事。”
張敖只應聲是,上身微微前傾,姿態極為恭敬。
“先說私事吧。
你與魯元的親事,是我和張耳大哥定下來的,天子所諾,自是一言九鼎。
但當時我倆只有口頭之約,六禮中什麼納采、問名、納徵之步驟,一概都無,呵呵。”
劉季乾笑一聲,似乎對草創階段自己行事的不拘小節,甚為洋洋得意,
“眼下趁你人在洛陽,乾脆把請期與親迎一併做了,帶著新婦一道回邯鄲去罷。”
“臣自是無所不從,只是......若太過簡陋,怕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