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上計與大朝會
酒釀番茄番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九章 上計與大朝會,武則天重生為呂雉之後,酒釀番茄番茄,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正是,正是。臣只前些日子演練過幾次,難為皇后您還記得啊。
除了規定諸侯王每年按時來朝見皇帝的大朝外,還有關於常朝禮儀的安排,您還記得吧——”
朝禮,是叔孫通所構想的整套宗廟禮樂儀法中很重要的一環,也是他暗暗將儒家的仁義禮治與行政手段相結合,以儒家思想影響現實政治生活的嘗試之舉。
在結合春秋古禮和秦朝禮制的基礎上,叔孫通制定的全新大漢朝禮,分為常朝和大朝兩種。
常朝,顧名思義,就是皇帝日常會見群臣、居於洛陽的列侯和宗室等人的固定安排;
而大朝,遠不如常朝頻繁,一年中只定於歲始或幾個特定日期,天子將接受各異姓諸侯王本人或諸侯派來的使者,以及居於洛陽之外的各列侯的進京朝賀。
顯而易見,大朝會的目的,是申明漢家正統、彰顯皇帝威儀、明確君臣尊卑秩序,同時也有籠絡各王的用意。
當然,對於心懷叵測的諸侯王,大朝會也是摸清他們忠誠度的試金石與鬼門關。
在自己國境內作威作福的諸侯王們,敢不敢撇下王國中的私兵,隻身進京赴這場吉凶難測的朝會,想必也會成為一年數次的心理考驗。
這套朝禮,叔孫通早已擬好,私下藉著在北宮給皇子們授課的機會,偷偷摸摸給皇后、太傅等人展示過數次,連左右宮女都幾乎看會學會了,卻因還是過於繁瑣,遲遲不敢面呈劉季。
***
眼下,看他一張口就滔滔不絕,呂雉只得見縫插針,果斷以一個問題止住了他,
“對,正是這大朝會,你可以尋機奏給陛下了。
但我有個疑問,依照你目前的安排,大朝會時,功臣、列侯、諸侯王等將站在西側,而文官丞相等立在東側。
將來,若有外邦首領來參加朝賀,比如西域那些匈奴王啊、大宛王啊,我是說比如啊,那麼他們是應當站在東側,還是西側呢?
是應該位於諸侯王之前,還是之後呢?”
呂雉的這個疑問,並非節外生枝,故意找茬。
《漢書》有載,距此一百多年後的漢宣帝時,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關於他在大朝會的站位究竟該於何處,滿朝文武吵了個地覆天翻,大家查遍了漢初的儀注典籍,也找不到任何相關規定。
所以,趁著眼下有天賜良機,能當面問問制定這套規則的鼻祖叔孫通,她何樂而不為呢?
況且,萬一自己這一世能加快歷史的程序,與其屆時再臨時給奉常大人出難題,倒不如在制定禮儀的伊始,就索性把西域諸王朝貢的可能性考慮在內。
“啊,這個這個,臣壓根沒想到啊,臣想都不敢想啊!
也對,我大漢未來將如日中天,為天下之中心,自會有外邦來朝啊,他們應該被視為諸侯王嘛?……”
叔孫通如此想著,已開始心馳神往。
呂雉不得不提醒他,
“奉常,你不是該去南宮議事了嗎?”
叔孫通猛醒過來,喚一聲“不妙”,也顧不上什麼禮儀了,拔腿便跑。
***
通往南宮的路,儘管錯綜複雜,叔孫通早走得爛熟於胸,即使蒙著眼也依舊識途。
他匆匆趕到禁中時,眾人已經聚齊,正三三兩兩聚在一起,竊竊私語。
叔孫通飛速掃了一遍,前些日子從不缺席的趙王張敖,卻不在此間。
他頓時心中有數,不禁更加佩服皇后的神機妙算:
果然,今日要議的事情,是關於諸侯王的。
又過了一盞茶的工夫,劉季悠悠從堂側東廂中轉了出來,身邊依舊跟著兩名身罩素紗禪衣、手搖便面小扇的盛裝宮人。
扇面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