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亂臣賊子懼
酒釀番茄番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三十六章 亂臣賊子懼,武則天重生為呂雉之後,酒釀番茄番茄,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哦?他難不成要毛遂自薦,隨我南下?”
張良搖頭,只笑而不語,但顯然對叔孫通的提議頗為讚賞。
翌日午後,叔孫通一板一眼地給皇子及宗室子弟們做完今日的日講後,才速速收拾了隨身書簡筆記,一路小跑地奉詔來見呂雉。
進殿行了禮,呂雉見他的面孔依舊繃得如鐵板一塊,不禁莞爾,
“日講已畢,先生可以鬆一鬆了,不必再板起面孔唬人了。”
叔孫通這才醒悟,自嘲似笑笑,
“臣雖曾為秦之博士,但秦二世是發自內心地嫌惡我們儒家這一套,一心只好法家。臣想著孟子曾說,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便果斷帶著弟子們出逃。
想不到我們儒家苦苦掙扎數十年,居然復又有進宮給帝王家講課的一日,真吾道不絕也。
對此,臣感激涕零,也永遠銘記皇后當日點撥之深恩,不敢有一刻懈怠。”
呂雉輕輕一笑,“哪來什麼點撥,只舉手之勞罷了,何足掛齒。”
所謂的點撥,無非是在他初見劉季之時,呂雉提醒他務必入鄉隨俗,脫下儒生的寬袍高帽,改換上令劉季心生親切之感的沛縣下里巴人的短打扮。
叔孫通心領神會,那日他換下的看似只是衣裝,其實卻是自己一向高高在上的心態與拘泥於形態的執念。
***
進退與時變化,是他做人的信條,唯有順勢而為,方能活得長久;唯有活得長久,才能等到重振儒學的時機。
畢竟,如果連他本人都無法成為皇帝的近臣,又何談自上而下復興聖人之學呢?
呂雉見他又要張口感謝,忙岔開話題,“一群半大的孩子,很難教吧?
你胳膊下夾著的那堆書簡,是什麼?”
“哦,這是臣自己編的歷代君王賢達故事的詳錄,”叔孫通低頭瞅了瞅,如數家珍,
“臣考究歷代之事,自堯舜以降,揀選了其善可為法者共九九八十一事,其惡可為戒者共六六三十六事。”
《周易》以九為陽,六為陰,他一共收入了八十一樁善舉,三十六樁惡行,以此來區分陰陽善惡,足見編纂之細緻,用心之良苦。
聽他說得頭頭是道,呂雉好奇地將圖說展開來看,只見每一事前均配一小圖,圖中人物栩栩如生,旨在寓教於樂。
她大樂,指著一個立於大熔爐前、作君主打扮的小小人像問道,
“這圖也是你繪的?真是難為你。
你所繪的這是何人何事,倒考到我了,莫非——是始皇帝銷兵?”
“正是,”叔孫通不斷撫須,洋洋得意,
“這一節臣已經講過了,說的恰是始皇收天下之兵器,聚之咸陽,銷以為鐘的秦之舊事。
皇后手指的那個小人兒,便是始皇帝。臣曾遠遠窺見過他,自以為畫得很像。”
***
“畫得像不像的,我沒親眼見過他,也無法置評,以後若有機會,你當面問問張蒼,讓他品評一下。
畢竟他曾任柱下史,當年是時常得見始皇帝的。”
呂雉瞧他一眼,打趣道,忽心念一動,指尖輕輕點著圖中那尊大熔爐,問,
“既講到了這節,孩子們可曾聽懂?”
叔孫通素有耳聞則誦、過目不忘之才,他側頭回想了一番,答道,
“當時,太子問,
‘縱是熔了天下兵器,可陳勝王依舊能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所以銷兵究竟有何用處?’”
“嗯,問得好,”呂雉點點頭,“還有呢?”
“後來,呂祿也說,‘百姓手中的兵器熔得掉,心中的刀劍可熔不掉,始皇帝日夜擔心天下不安,結果卻亡於戍卒之手,甚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