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才與財
酒釀番茄番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九章 才與財,武則天重生為呂雉之後,酒釀番茄番茄,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須臾之間,呂釋之已明白了皇后的意思,他一拍大腿,喜道,
“以察舉之法,與王國爭才。
再以徙富民之法,與王國爭財。
你這正是拔本塞源的法子,長此以往,才與財皆無,諸侯王唯坐以待斃也!”
呂雉也笑著頷首,又道,
“不過,萬不能操之過急,尤其是徙豪一項,否則會適得其反。
咱們看過的前車之鑑,還不夠多嗎?”
遷徙貴族富豪的措施,是秦人的慣用操作,他們在吞併六國、逐漸東進的過程中,常常對新徵服的地區“出其人”。
所謂出其人,便是將不願歸附的新地民眾們,連根拔起,斷其根、絕其源,全部打散拆分後,遷徙到更便於管理控制的地區。
對新佔地區“出其人”之後產生的人口空缺,秦國往往以本國居民,或者招募民眾及有罪之人,進行充斥。
這是一項十分符合秦之虎狼風格的移民方式,但狂風驟雨般的大肆推進,註定會引起新佔領區居民與秦人之間的極端仇恨。
“是啊,秦之策,不能說不對,只是推得過急,最終反受其害。
遠有秦拔上黨郡的先例,近有……始皇帝徙豪於咸陽的教訓。”
呂釋之深深點頭,十分認同呂雉口中“操之過急”的評價。
即使是一條利國利民的策略,推行之時,亦要有輕重緩急之分,不可一蹴而就。
秦在上黨郡的失策,是六十年前的舊事了,而始皇帝徙豪富於咸陽的慘痛教訓,距今只過去了二十年,屍骨未寒,清晰可見,仍令人唏噓。
***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遠交近攻,發兵東進,攻打韓國。
秦軍勢不可擋,很快便連下十城,並攻下了野王邑,阻斷了太行道,將韓國的軍事重地上黨郡,切成了一塊與國都隔絕的孤地。
上黨郡,位於韓趙魏三國之間,是太行山脈的門戶,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秦若要東進,必取上黨。
韓國自知不敵,欲以上黨郡十七城獻秦,企圖飲鴆止渴,換取一時苟安。
而上黨郡守馮亭與全郡民眾皆不願降,舉郡商議之後,決定轉投相鄰的趙國。
這是一招引禍入趙的毒計。
馮亭深知,秦對上黨的志在必得。
上黨若投了趙,秦軍即刻會轉而攻趙,而趙國再無法置身事外,將不得不與韓國聯合,共同抗秦。
果然,如他所料,一代開拓之主秦昭襄王的眼中,只看得到上黨,至於它的歸屬如何,他並不在乎——
上黨屬韓,就去打韓國;上黨歸趙,便從趙國手裡把它搶過來。
於是,他派左庶長王齕(hé),不惜代價地攻下了上黨。
上黨的居民,不願順從秦國殘酷的徙民政策,幾乎全員逃進了趙國,聚集在了一個叫做長平的重鎮,繼續與秦軍對峙。
而接下來的長平之戰,成為了趙人心中無法磨滅的痛。
秦軍大勝,長平鎮內的趙國降兵及上黨郡逃來的民眾,共計四十餘萬人,被秦將白起一聲令下,悉數坑殺。
上黨的血腥殺戮震驚了東方六國,也為秦國征服東方埋下了無數仇恨的種子。
然而,這次殺降,固然是白起的報復,也暗含著各種無奈:
上黨居民絕不甘心被秦統治者連根拔起,遷往它處,眾人的反抗之心,深入骨血。
戰時危急,除了把這批後顧之憂盡數殺掉,在秦昭襄王與白起看來,實在沒有更好的辦法予以慢慢收服。
而二十年前,來自關中的另一雄主秦始皇,同樣在統一六國之後,踐行了秦“出其人”的傳統。
始皇帝的初衷,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