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廟寒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6章 宰執們的小算盤,趙宋之世:家父蘇東坡,楚廟寒鴉,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元佑四年就這麼過去了,朝中大臣們來來去去,起起伏伏,逐漸形成了呂大防和劉摯兩強對立的局面,其餘像韓忠彥、許將和蘇頌等人雖然也位居高位,但名利心不強,又不善經營,便如過客一般。

蘇軾離京後,蘇轍一年內數次得到提拔,先是起居郎,再是中書舍人,如今已經是吏部尚書了,不能不說太皇太后對蘇家兄弟確實不一般。

元佑五年的正月,範祖禹呈上札子,進言蘇軾文章為天下所重,加之對朝廷忠義,遇事敢言,不可以長時間離開朝廷,請求召回。

但蘇軾這時正忙著清理西湖呢,自然不可能還朝了。

西湖的治理在蘇軾拿到朝廷下發的度牒後,便開始著手準備了。

然而蘇軾的文采又給他惹麻煩了,在上呈朝廷開湖的狀子中,他說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所以不能廢。這話一出,自然被言官攻擊他開湖之舉只為“遊觀之美”。

當然,這不是蘇軾的問題,只是有人不想讓他回京的常規操作。

西湖的問題首先是淤泥,這個好解決,只要有足夠的人手和船隻,挖就是了。

正遇上災年,蘇軾便以工代賑,讓那些沒飯吃的人都到西湖裡挖泥巴,由衙門提供伙食,又徵調了部分扞江軍前來幫忙,人手自然不是問題了。船隻不夠,蘇軾便給周邊的秀州等地寫信求援,他在朝廷里人緣不好,在地方還是很受歡迎的,所以很快就有了足夠多的運泥船。

可如此多的泥往哪裡運,也是個問題,蘇軾由湖上東西向的白堤得到靈感,便將清理出來的淤泥築成一條南北向的長堤。

工程前後共耗時四個多月,大功告成之日,西湖煥然一新,且又多了一條貫穿南北的長堤。白公堤不是白居易修的,蘇公堤卻實實在在是蘇軾的功勞,也值得他得意一回。

再一個問題則是湖中水草和野茭白的肆虐,這個問題蘇軾採納屬下意見,將貼近湖邊的區域租給民戶種菱角,如此一來,每到春季,農戶會在下種之前清理一遍湖中雜草,衙門就不用再管了。

蘇軾又擔心農戶越界,在湖中立小石塔為記。

整個開湖過程中,蘇過都沒有在蘇軾身邊當監工,他忙著和章惇就朝中的風向商量對策。

如今已是哲宗繼位的第五年,朝中自然全是舊黨的天下,可新黨的那幫人,又不是死了,只是在地方為官而已,所以時不時鬧出點動靜來,讓朝廷不痛快。

除了作大死的蔡確之外,還有像呂惠卿、章惇和曾布這樣曾經的宰執,都在蟄伏,等待機會。

前幾年倒也罷了,有司馬光、呂公著和文彥博坐鎮中央,皇帝也年幼,全憑太皇太后處置,新黨們全無機會。

可不曾想才幾年時間,司馬光和呂公著便相繼離世,八十多歲的文彥博也實在熬不下去了,在二月光榮退休,朝中再無這等重臣壓陣,加上如今小皇帝已經十五歲了,明顯表現出對太皇太后和當朝宰執們的不滿,所以娘娘也不得不為垂簾聽政之後的事情做準備了。

有個小故事很能說明問題,哲宗常用的一張小桌子,已經很舊了,太皇太后便命人換掉,但小皇帝又讓人搬了回來,面對詢問,他對娘娘說道:“是爹爹用過的。”

大臣們也能明顯感受到小皇帝的怨氣,每次御前奏對,趙煦總是一聲不吭,太皇太后一次問他意見,他答道:“娘娘已經處分,還要我說什麼。”

所以呂大防和劉摯也開始揣度,等皇帝親政了,是不是風向就徹底變了?

於是他們開始未雨綢繆,打算召一些沒有威脅的新黨入朝,緩和一下局勢,平息一下新黨的怨念,稱之為“調停”。

章惇冷笑道:“呂大防忠厚無能,這主意想必是劉摯出的,為了權位也是豁出去了,他自己就是靠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巔峰召喚完整版

秦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