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廟寒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3章 外來的和尚不念經,趙宋之世:家父蘇東坡,楚廟寒鴉,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次的旱災,兩浙與淮西各路都有上報災情,同時跟朝廷要求度牒,所以朝廷並作一案處理,一共賜下空白度牒三百張,交給了出巡勘災的轉運使葉溫叟,讓他與地方協商分配。

葉溫叟則沒得商量,大手一揮,只給了杭州三十張。

蘇軾自然是不能忍,直接上了一道《論葉溫叟分擘度牒不公狀》,說葉溫叟獨斷專行,既不與大家商量,又不根據各州大小、人口數量和受災情況,公然違背旨意,擅自分配,導致杭州人民怨聲載道,認為官家偏愛潤州,因為潤州人口才杭州的十之一二,卻分得了一百張度牒。

要說這個事吧,其實也沒那麼大,無非就是葉溫叟不瞭解各州縣的具體情況,或者他認為杭州富庶,無需那麼多度牒,總之以蘇軾的官職而言是可以再商量的,但他立馬就是一道文采斐然的奏疏遞上去,裡面還有不少“百姓諮怨,吏民驚駭”之類的話語。

另外,葉溫叟和蘇軾的私交還是不錯的,多有詩文相贈。

蘇過知道這個事,已經是在他老爹上書之後了,說道:“爹爹何不先與之商量,非得直接告到朝廷去。”

但蘇軾自有他的道理,說道:“公事如何私下談,我又不是讓他多照顧杭州一些,要的只是公平。”

“可朝廷發文就是讓轉運使與各路協商的,如何能說是私下?”蘇過不解道:“地方事情地方處理,鬧到朝上指不定又出什麼新的變數呢?”

還有一點蘇過沒說,蘇軾奏疏裡面的誇張言論,肯定會讓當朝宰執們不滿,而且他一張嘴就要求將三百張度牒中的一半給到杭州,其他各州則分另外一半,也貽人口實,後來葉溫叟的侄孫,晁補之的外甥,寫出“少年豪放,莫學衰翁樣”的葉夢得,便說蘇軾此事處理不公,對杭州存有私心。這話當然也偏頗,畢竟蘇軾也不是專知杭州的,兩浙西路都是他的治下。

蘇軾笑道:“協商他也不會聽我的,往日裡便與他政見多有不合。”

蘇過無力地拍拍腦門,苦笑道:“那也應該先協商下,上奏朝廷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回覆的,並不急於一時,可葉淳老眼下就在兩浙,往來十分快捷,他不同意,您再上奏也耽誤不了幾日,反而顯得爹爹行事周全。”

於是勸他也給葉溫叟去信,說明一下情況。

蘇軾被兒子洗腦了好幾年,覺得有些道理,又不違背自己做人的準則,便答應下來。

至於蘇過為什麼在蘇軾上奏之前不知道這件事呢,因為他忙別的事情去了,度牒是本土和尚的事情,眼下杭州來了一撥外來和尚,他主動和蘇軾申請,前往盯梢。

這批和尚來自高麗,高麗人大家都明白的,他們一邊向契丹人稱臣,一邊又不停地派人來大宋朝貢。對於這些周邊小國來說,朝貢就是生意,送點土特產過來,可以換得中原王朝不少回禮,然後再順路帶些瓷器絲綢回國,掙錢簡直不要太容易。

這些都是自隋唐傳來下的陋習了,相當於用經濟上的犧牲換取政治上的尊重,就不展開說了。大宋軍事上比隋唐差了一大截,還得反過來給大遼上貢,君臣心態自然變得扭曲,這裡丟下的面子要在別處找回來,所以一直鼓勵他國來朝,以此找回“天朝上國”的威嚴。

不過大宋也不傻,對朝貢隊伍還是加了許多限制的,像使團人數,逗留天數,都是有嚴格規定的,不然真成了純純的撈錢團了。

蘇軾雖然信佛,但對這批外來和尚卻並無好感,認為他們打著朝貢的旗號干擾地方,勞民傷財,最後還將從大宋這裡得到的好處大半都送給了遼人。

但高麗和尚這次來,卻是打著別的旗號,說他們是來祭奠杭州惠因院的亡僧淨源的,蘇軾便安排兩名差役和十名兵士照應,不許隨意接觸外人,蘇過好奇,也主動請纓,混進了盯梢的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巔峰召喚完整版

秦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