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人到杭州,但以賑災開始
楚廟寒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2章 人到杭州,但以賑災開始,趙宋之世:家父蘇東坡,楚廟寒鴉,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蘇軾一家抵達杭州,已是元佑四年七月初了。
哲宗繼位後的這四年裡,蘇軾從貶謫中起復,到距宰執之位一步之遙,還又是侍讀又是知禮部貢舉的,看似風光無限,實則如飲水者,冷暖自知,他雖然是個天生的樂天派,可這幾年受到的攻擊也讓他對官場,尤其是作京官感到厭倦了。
他屢遭彈劾,說得太多隻是一方面,另一個主要原因則是地位使然,文壇的聲望地位為其一,宣麻拜相之勢為其二,他又沒有龐大的勢力做後盾,自然成為最易攻擊的靶子。
北宋時的杭州還很普通,遠不如東京那麼熱鬧,也沒有後來臨安時的繁華,但對蘇軾而言,杭州卻是不一樣的。
這是他第二次來杭州做官了,上次是通判,這次是知州,杭州人民愛他,烏臺詩案時朝廷來杭州收集蘇軾的詩文做罪證,杭州人便十分鄙夷這種行為,後來蘇軾被貶黃州,杭州人還派代表給蘇軾送過特產。
所以再次回到杭州的蘇軾,隱然有歸鄉之感。
但是在此出生的蘇過,則一點都高興不起來,杭州的知州官邸自然比不上他精心佈置的農莊,先行過來的高伸除了買下個空置的工坊外,什麼都沒做,乾等著蘇過到來。
高家三人中,高俅最為得力,有主見還能說會道,高傑毛躁且沒腦子,但聽話有武力,高伸則不顯山露水,平素最像個商人,所以蘇過才帶上他。
高伸彙報道:“杭州的吃穿用度皆與北方不同,而且此地人輕浮求奢,喜歡蓋華麗的屋舍,商賈盛行,我們這樣的外來戶很難立足。”
蘇過點點頭,和他預計的差不多,自神宗皇帝解除海禁之後,杭州作為兩浙路市舶司的所在地,商業氛圍遠比地處中原的東京濃厚,尋常生意在這裡比比皆是,蘇過就算是猛龍過江,也根本掙不到什麼大錢,所以他從一開始的計劃就是響應朝廷“開洋裕國”的號召,進行海上貿易。
不過也是因為西夏佔據了陸上絲綢之路的要道,所以才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
聽他這麼說,高伸勸道:“出海所需的船隻、人手,恐怕短時間內都解決不了,帶過來的工匠也完全派不上用場,還是得一邊找點營生,一邊做出海的準備才好。”
蘇過笑道:“那就隨便制點香水吧,後面去海外也是要採購香料、藥材的,先把工坊運作起來再說。”
高伸點頭稱是,畢竟其他東西也競爭不過地頭蛇。
蘇過想了想,又道:“不要與本地商人起衝突,後面要出海,指不定還得與他們合作的。”
高伸笑道:“衙內放心,這個我們省得。”
在兩人商量生意的時候,蘇軾正在與杭州通判楊蟠商量救災的事。
浙西一帶自去年冬日起便雨水過多,導致多地的早稻遲遲無法施種,等到五六月間,水是退了,可種下晚稻後,又開始一直不下雨,待蘇軾到時,已成旱災。
一年中兩季水稻全部遭災,今年的減產是肯定的的,而杭州的米價已然開始上漲,這樣下去,明年的春夏之際,青黃不接之時,浙西百姓肯定會有動盪。
所以當務之急是解決缺水的問題,其次是平糧價,籌糧賑災。
蘇軾的法子簡單粗暴,直接找朝廷要錢要糧,缺水首先需要疏通河道,這自然需要花錢招募人手;糧食方面不用朝廷給,只需朝廷暫緩收糧便可,蘇軾上書要求朝廷暫時減收本路今年一半或三分之二的上繳米糧,等以後豐收了再分年償還。
這個方案已經相當人性化了,宋朝在這方面的制度其實是沒有問題的,可擋不住人有問題,所以蘇軾的摺子遞上去很久都沒有得到回應。
不過蘇軾可不是一般知州,立馬又給執政的幾位大佬寫信,包括文彥博和呂大防在內都收到了蘇軾的求救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