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廟寒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章 士為知己者死,趙宋之世:家父蘇東坡,楚廟寒鴉,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蘇過有點懵地站在蘇軾身後,看著其他人魚貫而出。

不一會,有內侍上前撤去簾子,娘娘起身走了出來,蘇軾忙躬身行禮,蘇過也有樣學樣。

太皇太后高滔滔在案前坐下,招呼小皇帝趙煦坐在她身側,這才說道:“卿不用客氣,可坐下與老身聊上幾句。”

蘇軾連稱不敢,卻也不見客氣,端坐於凳上,蘇過依舊乖乖地站著。

娘娘問道:“卿屢次要求外放,是何緣故?”

蘇軾總不能說因為自己厭倦了沒完沒了的彈劾,只得推之以眼疾、年老體衰。

娘娘笑道:“難道不是因為臺諫的摺子嗎?”

蘇軾有點尷尬,正想解釋,娘娘又道:“近來幾樁彈劾,卿都不曾上書辯白過,莫不是對官家和老身也心灰意冷了?”

這話有點重了,蘇軾忙起身說道:“不敢,只是有些彈劾實在莫名其妙,臣也不知如何解釋。”

蘇過上前一步,準備幫老爹說幾句,被蘇軾一個眼神擋下。

娘娘說道:“那些事官家和老身也是不信的,卿不必在意,更不必非得求去。”

蘇軾點頭稱是,還是卡在老地方了,就像蘇過之前說的,老好人難做,內心想走,又怕有負皇恩,拖拖拉拉的不痛快。

娘娘又問蘇過:“年後的禮部試不能參加,可怨恨朝廷與你父親了?”

“不曾,”蘇過恭敬答道:“國家舉才是大事,不敢因私廢公。”

“不敢,那就是不得已而為之了?”娘娘笑道。

蘇過又答道:“準備許久,再等三年,也難免有些失望,但小子也知大義,所以沒有怨言。”

在長輩面前,也不能總是太老成,偶爾裝下可憐也是好的。

娘娘笑道:“這倒是實話,所以方才官家賞你莊子,我讓你父親收下,也算是對你的補償吧。”

蘇家父子再一次表示了感謝。

小皇帝趙煦這時說道:“你若想早點入仕,也可以先走蔭補,後面再參加禮部試也是一樣。”

宋朝的恩蔭制度十分誇張,蔭補的名目之多,範圍之廣,算得上曠古絕今,宗室、外戚、高官都在蔭補範圍之內,但凡遇到像皇帝誕辰、國家祭祀、官員致仕和官員臨終這樣的情況,都可以蔭補子弟,入仕為官,真宗朝甚至連家屬都可以蔭補,連親屬的限制都給去了,所以范仲淹的慶曆新政有一條就是“抑僥倖”,要求限制蔭補官員的數量,當然,他這是動了大家的蛋糕,所以毫無意外的失敗了。

試想一下,一個人透過科舉,然後一步步走到朝廷的中高階官員位置上,就可以每年推薦至少一個子弟入仕,那麼有個二十年,整個家族都可以吃上皇糧了,若家族裡面再出一兩個爭氣的,那更是一個綿延不絕,與國同在。

宋朝的進士是歷代之冠,蔭官更是,而且蔭官還要比進士多得多。

小皇帝說的也是一個常規法子,範純仁便是在十七歲蔭補為太常寺太祝,二十三歲又進士及第。

不過蘇過並不打算走這條路,答道:“蔭官是冗官的源頭,我願走科舉,哪怕不中也不做蔭官。”

蘇軾見他又口出狂言,忙替他道歉,說道:“蘇過年輕氣盛,不知規矩,在娘娘與官家面前失禮了。”

娘娘笑道:“無妨,你們兄弟年輕時也是如此,不然怎麼會蹉跎了這麼些年月才回到京中。”

蘇軾汗顏。

娘娘又說道:“正好還有一樁事今日要說與卿知曉。”

蘇軾躬身請娘娘示下。

娘娘道:“我且問內翰,卿由一團練副使,兩年間遽然升至翰林學士知制誥,可知為何?”

蘇軾答道:“皆是太皇太后與官家賞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巔峰召喚完整版

秦昊